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便利消费”当为环保让路
马红漫
//www.workercn.cn2016-08-12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合理规制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使用,是政府、企业与消费者对发展模式再审视与纠偏的过程。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文提出,完善一次性消费品限制使用制度,研究制定一次性产品的生态设计标准,提高回收利用率。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盒、一次性拖鞋等渐次走入民众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方便、清洁消费的需求。但这些产品价格低廉、品质一般,往往尚未彻底使用就被丢弃,且后续回收再利用率非常低,以至于长期在规模生产、大量消费、简单填埋与焚烧的单向轨道中前行,极大地增加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负担。值得一提的是,类似“一次性消费”的行为习惯正悄然扩容。在日常生活中,小家电、儿童玩具等商品大都面临着售后服务稀缺的尴尬状况,维修网点少、配件供给不足、修理成本偏高、回收渠道不畅等瓶颈缩短了商品的使用寿命,短暂使用后“一丢了之”成为了它们的宿命。

  需要指出的是,粗放的生产消费模式会激化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发改委发文对此提出了警示,理应得到各界高度关注。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实现一美元GDP需要耗费约2.5公斤原材料,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每同等单位GDP消耗0.54公斤原材料的平均水平。当前只有大力启动循环经济引擎,引导资源在循环链条中物尽其用,才可能尽早实现资源输入与输出的相对平衡。

  事实上,一次性产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曾一度受到追捧。但是,发达国家很快意识到这些便利产品所引发的污染问题,并掀起了一场环境“保卫战”。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机构和立法部门开始对宾馆的一次性用品等进行限制;许多大企业积极倡导清洁生产理念,欧盟各种包装纸、废旧玻璃回收率达到了80%;多数欧美消费者在旅行时自带私人洗漱用品已成为习惯。由此可见,合理规制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使用,也是政府、企业与消费者对发展模式再审视与纠偏的过程。

  其实,为遏制资源浪费势头,部分地方曾出台文件禁止服务性行业无偿提供一次性消费品,发改委此番也提出“开展再生资源集散地专项整治”等举措。政府部门的这些努力有利于在坊间树立环保标杆,未来仍需从严格立法、完善税制等深层次继续发力,在实现企业污染成本内部化的同时,对运用清洁工艺的企业给予财政扶持,以弥补绿色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的软肋。当然,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之策在于唤醒市场“内动力”,诸如通过加大对一次性消费品的危害宣传、实施垃圾归类回收现金奖励等方式引导民众淡化“便利消费”嗜好;强化家电等制造企业后续服务意识,鼓励生产厂商从完善维修产业链条、拓展回收再利用渠道等着手,在日趋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实现突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