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谁来拯救高考工厂里的“浮士德”?
马长军
//www.workercn.cn2016-06-06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大别山深处的毛坦厂中学创造了应试教育的神话。有人说,这里是如炼狱般的高考工厂,也有人说这是乡村教育的一次成功逆袭。而对这所学校的未来,校长和老师都充满了危机感“进入此门,只为高考”“苦战百日、笑傲高考”“活一分钟战斗六十秒、拼一百天誓上好大学”,这样的高考励志标语在毛坦厂中学随处可见,与教学楼前跳动的高考倒计时屏相呼应,初夏清新的空气中,仿佛一下子有了硝烟味。(6月4日《半月谈》)

  诸如毛坦厂中学之类的很多县镇中学最拿手的无非就是给学生大量布置作业,靠死记硬背强化学生对死知识的记忆,简直就是把学生的脑子当成可以存贮一切的电脑了,只要把考试卷上的内容看作“关键词”,马上就能搜索到相应的答案。这样的答题方式很少需要通过思考,只能用来应付僵化的考试,面对生活现实恐怕就不大管用了。毕竟,学习“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绝对不是考试,而是提高个人素养以及应用于生活。

  应试教育实质就是把学生的大脑像电脑一样工具化。电脑本来就是受人控制的工具,无论它的功能多么强大,也离不开人的操纵。把人的大脑如此改造,只供考试专用,是彻头彻尾的人类大脑退化,是智慧的堕落。一旦人的大脑被视作一个存贮器,只能存贮那些过去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死的、不具新意的知识,人就完全成了“知识”的奴隶,知识不再为人服务,人却完全被知识左右。人的价值、知识的价值何从体现?

  鼠目寸光在这里表现格外突出,许多校长和教师深深地知道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是违反教育规律的,可他们还是违背着良心拿着少年去“拼”。而短视的家长其实完全被短视的学校牵住了鼻子,那些中学正是利用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大打“成绩”牌,在家长唯唯诺诺地配合下,以“学习”的名义囚禁了天真少年的身体,也禁锢了少年的思想和灵魂。还不具完全的明辨是非能力的少年如同“浮士德”,就这样被家长交给了“摩菲斯特”。踩着学生舍却一切拼来的分数爬上去的最终是学校的成绩——当然就是官员的政绩还有教师的荣誉,少年灰暗的青春岁月铸就了学校眩目的“辉煌”。

  被逼着不得不苦学死读也好,受误导心甘情愿埋头应试也罢,学生只顾眼前时刻准备“考大学”。考上大学之后呢?还要工作,还要生活。要是他们不能从应试的习惯摆脱出来,即使高考还能捞得高分——我只能说“即使”他们还能捞高分,接下来恐怕就不那么好应付了: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恰当地选择专业吗?整天都在不停地往脑袋里塞着各种各样的试题,恨不得把电脑塞进去,可曾有时间想一下自己的兴趣何在?他们已经不会甚至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了。那些欲借少年成绩抬高身价的学校以及还在梦想中陶醉的家长哪里能容许少年的小脑袋留一点空间给自己。我甚至怀疑,这些可怜的少年很可能就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兴趣。

  没有兴趣,连个性都差不多被泯没了,早已没有了创新的欲望,未来又如何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立于人生不败之地?他们一旦走出“高考工厂”,就发现自己找不到方向,心灵也可能有点“与世隔绝”了,面对未来迷茫而彷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