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我不想成为北京的异乡人
杨三喜
//www.workercn.cn2016-04-29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我望着三环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感觉自己特别渺小,我找不到归属感,我觉得自己永远也无法融入这座庞大的城市。”7年前,我的同桌兼好友到北京上大学。这是他在来北京后,经常跟我感慨的一句话。

  他的成长环境跟我类似,都是农家子弟,考大学是我们改变人生轨迹的唯一办法。从农村来到大城市,在这座城市森林中,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以及和这座城市的疏离感。

  当时,我正在南方一座小城上大学。在学校新校区,图书馆已经停工三四年了,下雨天去上课都要踩一脚泥,宿舍楼前的荒地上长满杂草。我为去不了图书馆,借不到书伤心,痛苦怎么就到了“村里”上大学。我对“三环”毫无概念,当然就无从体会好友与这座城市的隔膜。

  4年后,他毕业离京,我却来到北京读研,来到了4年前他刚来的这所学校。现在的我,终于能体会到他当时的心情。3年里,我走了许多地方,还有那么多陌生地方没有去过,而且似乎永远逛不完。住在西边的我跟住在东边的朋友,半年才能聚一次。从学校到实习单位,花的时间比从长沙到株洲的时间还长……

  生活、工作在北京,你就真正属于北京,或者北京就真正属于你吗?有没有户口,买不买得起房,是你是否扎根北京的外在标准。可是,房价高得我都不想去了解,而且就算我勉强有资格成为一名“房奴”,接下来,子女教育等问题,还是会把我打回原形。

  好友无法忍受这种“异乡人”的感觉,在3年前离开了北京,现在已经买房结婚。还有很多人作出了和他一样的选择。而我在3年前来到了这里,跟在我后面的人也数不胜数。像我这样最大的90后已经26岁了,很多人已成家立业,而我刚好硕士毕业,正为找工作揪心。接下来,我还要面对很多人生选择。而最小的90后,不过17岁,多数正面临高考。

  90后群体内部的生活方式大不相同,呈现出丰富的图景。创业者小Z是我的一个采访对象,他自澳洲留学归来,先拿到了北京户口,然后买房、结婚、生子,一切按部就班,两三年就完成了扎根北京的目标。在一切稳定后,他突然放弃了央企稳定的工作出来创业。现在,他或许正在为项目进展而焦虑,这是他们那群90后的青春。

  而我以及身边更多的同龄朋友们,不少在为找一份稳定而有保障的工作奔波,为毕业后要不要离开北京而踌躇不决。这里有太多的机会,有无限可能,有更高的生活自由度,可是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让人不得不怀疑留下来究竟值不值。

  还有一些90后,他们也来自农村,年龄20岁上下,可能就是给你送快递的小哥,也可能是餐厅为你点菜的服务员,还可能是地铁站负责安检的小姑娘……就像学校食堂湖南窗口的小李,她今年刚好20岁,每天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9点,不忙的时候就玩玩手机,除了寒假可以休息外,其他时间都在上班,这也是她的青春。

  他们的青春没有我所能理解的亮色和希望,还这么年轻,难道要一直以这种状态生活?随着年岁日长,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压力步步紧逼。最终,是攒到钱然后回老家?

  3年来,我每次出门,总是喜欢坐公交车而不是地铁。坐公交,可以看到窗外流动的风景,高楼一幢接一幢。可是,我不知道,这座2000多万人的城市,真正属于我的究竟有什么?我经常开玩笑说:在老家,我知道哪块地是我们家的,哪片林子是我们家的,哪里葬着我逝去的亲人,而且不必到期续费。

  从农村来到北京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可是,要从一个“异乡人”成为一个北京人,真正融入这座城市,找到群体认同太难了。但从北京再回去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扎不下来,又似乎回不去,这是太多人要面对的生存困境。这完全不是乡愁那么简单,而是最终我们该如何定义和处理与这座城市的关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