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新能源车骗补性质无异于诈骗
毛建国
//www.workercn.cn2016-03-23来源: 燕赵晚报
分享到:更多

  随着“新能源车骗补”现象在舆论中持续升温,工信部部长苗圩21日回应称,四部委关于新能源汽车“骗补”全面核查工作还没有最终结束,在一些点上确实已经发现问题,但这不是大面积的事件,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核查。对新能源汽车骗补问题将发现一起处置一起。(3月22日《新京报》)

  忽如一夜春风来,新能源汽车突然热了起来。工信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33.11万辆,相比2014年增长340%,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有这么大的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才是,可事实上,新能源车向来只有耳闻没有目见,看到的远没有听到的多。正如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欧阳明高所讲,“增长速度有些超乎想象,总感觉哪儿有问题,让人有点不踏实。”

  问题出在哪里?两个字,骗补。对于新能源汽车骗补,坊间早有传闻,甚至有一种说法,一些厂家就像炒“纸螃蟹”一样炒新能源汽车概念,明明没有生产那么多车,却在夸大数据,向国家伸手要钱。而本应该承担把关责任的有关部门,有的“睁着眼装糊涂”,有的沆瀣一气,与厂家携手骗钱、坐地分赃。

  新能源车骗补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影响了资金使用,本想通过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结果资金却被骗到了不该去的地方,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产业的发展,如果以虚假数字作为决策依据,更会带来方向性问题;二是助长了投机取巧,这段时间,工匠精神很热,其实工匠精神也是一种实干,厂家的骗补之举,并非工匠精神的题中之义,任其发展,必然形成“逆淘汰效应”。三是制造了权力寻租,资金补贴有一套程序,能够骗补成功,往往不是“一个人战斗”,这种对权力的影响,与当前新常态新气象格格不入。

  从总体来看,我们仍然处于发展中,改革发展民生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在资金的使用上远远没有达到充裕的地步。可以说,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资金,也是“牙缝里挤出来的”,着实来之不易。可在现实中,却发生了骗补现象,让人愤懑。必须对其零容忍,不让投机者得利。

  工信部表示,“国家财政的补贴也没有全部到位,对于骗补企业,没补的钱不会再下发,已经补的钱一定要扣回来,并且要依法进行处置,直至取消这些企业的资质。”这种态度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从性质来看,新能源车骗补无异于诈骗,不仅应该追回骗补的钱,还要追究法律责任,要让骗补的厂家和合污的部门,受到实实在在的法律惩罚。也只有这样,才能以儆效尤,没有下次。

  有必要指出的是,这种骗补现象,并不仅仅发生在新能源车上。国家补贴体现的是一种导向,可在现实中,骗补资金也成了一种倾向。比如科技资金、农业开发资金,也早有骗补之传闻。这也提醒有关方面,在对国家资金的使用上,必须加大监管力度,有必要组织一个“回头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