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强体质靠网红”终非健康常态
邓海建
//www.workercn.cn2016-03-14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沈进进,联名多位代表提出《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营养改善法〉的议案》,建议将饮食营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等。他认为,“营养大师泛滥,走了一个林光常,又来了一个张悟本,使得公众营养意识混乱。”不仅没有得到健康,一些病人还耽误了治疗。(3月13日现代快报)

  茄子、土豆、泥鳅、固元膏……它们都曾是当年民间保健界的“网红”。大师撑场,专家表演,倾倒众生,纷纷解囊。眼下,微信“朋友圈”里最火的还是两道菜:一是变味的心灵鸡汤,二是偏方的健康指南。各种营养大师、健康专家粉墨登场,折射的不过是中国人日益勃兴的“保健刚需”。

  人大代表的这份议案,背后对应着让人纠结的现实:在江苏,每100位成人居民里就有8个糖尿病人,超一半成年男性超重,10个成人里3个患高血压,学生超重率为15.7%……这显然不是一地的情况。此前,国家体育总局公布《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相较2010年,2014年我国成年男性国民体质达标率下降。数据还显示,2014年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超重率分别为32.7%和41.6%,比2010年分别增长0.6和1.8个百分点。在这些抽象数字的背后,是困扰每个家庭的慢性病保健需求。此时,营养与健康科学“不出手”,自然就有各色鬼魅魍魉出来寻租。

  一方面是体质变化带来健康要求,另一方面是生活改善提升了保健需求。偏偏这个时候,有调查称——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48%,即每100个15-69岁的人群中,只有9.48人具备基本的公共健康意识、知识和技能。结果就是双输:民众容易被网红级“大师”蒙骗,而财政迟早要为更重的疾病埋单。有研究显示,如果进行营养干预,一些慢性病的发病率将大幅降低。例如,高血压和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营养干预后,发病率仅有45%,糖尿病仅为50%,癌症仅为66.6%.换言之,即便算个成本收益的“小人账”,哪怕纯粹是为了减轻公共医疗保障支出的压力,普及健康知识、及早营养干预,也是“性价比”超高的公共议题。

  当然,这不仅是个算账的事情。从提升国民健康素养的意义来看,首先还是权力部门的公共责任。比如日本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大力推进国民营养改善工作,2005年颁布《饮食教育法》,将饮食营养教育纳入中小学校的教育内容。不少西方发达国家亦有类似的制度安排。健康从娃娃抓起,比其他一切“从娃娃抓起”的项目更有基础性意义。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公报中,“健康中国”升级为国家战略。2016年1月,国家卫计委全面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于此背景之下,将饮食营养等健康常识提升为国民知识结构中的基础部分,似乎也不算高阶的奢望。

  过江之鲫般打酱油的网红大师,终究不是国民体质的“导师”。与其等他们“转身”表演,不如真正从基础教育入手、从公共投入开始、从专业培训起步,让中国人的健康素养高端大气上档次。现实点说,如此一来,恐怕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断了“号贩子”的生财之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