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给“一哄而上”式创业泼点冷水
郭立场
//www.workercn.cn2016-03-10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商海无情,面对资金、技术、经验等难关,大学生创业者如何在商海中保持定力、抢占商机、规避危机,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在两会现场发言时表示,“双创”让人振奋,不过具体执行时也应注意,大众创业不是人人创业,不是每一名大学毕业生都要创业,哪些学生适合创业,创业前应该准备什么,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引领社会风气,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这波汹涌的创业潮中,颇有“一哄而上”的倾向。青年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无可厚非,但对大学生而言,势单力薄、实力有限,如果不未雨绸缪,有可能会“一哄而散”。商海无情,面对资金、技术、经验等难关,大学生如何在商海中保持定力、抢占商机、规避危机,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大众创业”不等于“人人创业”。麦可思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3年后有超过半数的人退出创业。由是观之,虽然想创业的人不在少数,但创业毕竟不是件容易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走上创业之路并获得成功。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大学生也不可能一窝蜂地都去创业。创业不仅仅是纯粹的商业活动,而且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创业过程并不光鲜反而异常艰苦,如果没有信心、决心、恒心,缺乏定力、能力、毅力,“为创业而创业”注定难有结果。创业应审时度势、明确定位、顺势而为,尤其是大学生创业不能偏废学业。长远来看,创业要融入学业,以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认准努力方向,关注社会需求,建立问题导向的思维方法,切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成功的创业教育,从来不是“创建企业的教育”,而是担负起学生创业引路人的角色,教育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创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教会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未来创业者具备良好的智商和情商。

  “创业艰难百战多”,传授创业知识容易,内化为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难,取得成功更是难上加难。对于立足于创业创新的学生而言,创业之前必须拥有强烈的内在意识和心理需求,并严格审视自己的性格、能力及掌握的资源,而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追随。

  创业有风险不可怕,也并不意味着风险不可控,关键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善于从纷扰的创业潮中看到努力的方向。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对于创业创新做了进一步指示,提出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充分体现了政府为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强大助力的决心。可以想象,创业创新释放的“倍增效应”,不仅能厚植创业创新文化,激活市场细胞和民间潜能,释放经济社会活力,更能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