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不能让“返乡笔记”玷污了乡村文明
董国昌
//www.workercn.cn2016-02-29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春节的烟花散尽,年味随风而逝,但是,一些流传于“朋友圈”的返乡笔记仍余热未尽,并持续发酵,给公众的认知里,贴上世风日下、村民愚昧、抱残守缺的乡村标签,从而成为公共话题,引发被标签化的乡村如何走的讨论。难道乡村文明真的沦陷了?村情民风真的很糟糕?愚昧赌博真是乡村的写照?

  作为农村游子,我的家乡位于西北陇中一个叫双岔的小山坳里,以“苦瘠甲天下”而闻名于世,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乡亲们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定西精神,于2002年整体解决温饱。也是这一年,我离开家乡,浪迹城市。

  今年春节回到家乡,乡村、乡景、乡亲、乡音,一见如故,淳朴民风,初心未改,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特别是传承下来的每年唱大戏、闹社火等乡村文化娱乐活动一如既往的举行。这于多年背井离乡的我来说,算是一种乡愁的诠释吧。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乡愁是什么,乡愁就是你离开后还很想念。

  事实上,每到春节,我总会想念家乡那种长音回荡、鼓舞狮闹、唢呐声咽,唱大戏、闹社火的欢乐场景。相较近年来不时见诸媒体、流传于“朋友圈”的返乡笔记所记录的乡村凋敝、民风堕落、文化衰败、人情蜕变、赌博盛行,我更倾向于这些只是局部,并非中国农村的全部,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十多年过去了,家乡的改变就是每家每户的房子漂亮了,逼仄难行的乡间小道上有了柏油马路,人的衣着鲜亮,生活富足。不变的是无任何参杂的亲情、友情、乡情,多年未见的热情,诚邀做客的盛情,积极参与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激情等等,与“朋友圈”的各种“文化衰败、民风滑坡”论相去甚远。

  不可否认,中国的农村异常复杂,这与国情、城乡分治的体制以及自然条件有关,但是,仅凭来也匆匆、去也匆的一些返乡笔记就给乡村打上“世风日下、愚昧凋敝”的标签,未免有失偏颇。

  首先,一些所谓的返乡笔记或见闻,在没有证实证伪的情况下,无底线的媒体为博眼球大肆转发传播,无形中抹黑了农村。比如火热了整个春节的“上海女孩逃离农村”、“村妇组团约炮”等无节操新闻,让农村蒙受“奇耻大辱”。

  其次,即使一些有事实存在的返乡笔记,也难免参杂记录者的主观意识在里面。一方面,比如赌博之风,拿我的家乡来说,在村民们集体组织唱大戏、闹社火等文化娱乐活动时,难免有一些人小聚而赌,但乡亲们绝对是嗤之以鼻的,而这些聚赌者,也大都是在外务工人员。所以,要说赌博恶习,也是从城市传到乡村的,绝非是民风使然,把这种不良之风算在乡村头上,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因此,仅凭一个春节7天假期的“返乡笔记”来主观臆断乡村文化、淳朴民风的沦陷和滑坡,不只是偏颇片面,而是在体质割裂开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再用意识形态进行切割。如此之思想,何谈缩小城乡差距?更为可怕的是,如此思想和意识形态讨论之下推动的农村向何处去,不但会扼杀掉乡村的淳朴宽仁,而且连世代相传的崇尚礼仪与邻里和谐的乡村文化也被阉割。

  当然,不可否认一些乡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谁又能说城市就没有问题?不能因为一些乡村存在问题就否定整个乡村。也不可否认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差距,但是,这些差距,不是用城市文化来否定乡村文化的理由,乡村文化更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能让短短几天的“返乡笔记”毁了乡村文化,玷污了乡村文明。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