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食在广州”品出羊城魅力
张涨
//www.workercn.cn2016-02-19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吃,对广州人而言,绝不只是把食材做成食物、把食物送进嘴里这么简单,而是一种讲究和情怀;吃,对广州这座城市而言,也不仅是一门行业,而是一种独特的城市气质和生活方式。

  行花街、逛庙会、贴挥春、吃遍西关地道美食;品虾饺、叹早茶、再去西餐厅里吃牛扒……过年期间,广州老字号酒楼和路边美食铺均客满财满。黄金周期间,市商务委重点监测的广州酒家、泮溪酒家等餐饮样本企业营业总额同比增长约10%.与很多地方春节期间餐饮业处于淡季相比,广州的餐饮商家大多开门营业行情火爆,有知名酒楼的茶市客流量比平常多了近20%.

  “食在广州”早已名声在外。春节期间,“吃”更是不可或缺的重头戏。不仅广州本地人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年节食品,团年饭下馆子、外地游客的“吃货之旅”等,都纷纷带旺了广州的餐饮行业。这个春节,“食在广州”这块金字招牌大放光彩,餐饮市场红红火火,值得点赞。

  “食在广州”,是一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岭南的风土人情,与广州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态度,让广州美食自成一体、风格独特。春节期间的节庆食物油角、糖藕,还有老广饭桌上不能少的盆菜,每一道菜式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由来。比如油角形似荷包,寓意油润富足等,不仅好吃,更有文化味。以广州早茶为例,与其说是一种餐饮模式,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盅两件”绝不仅是早餐那么简单,透露出广州人平和、闲适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食在广州”也体现了广州兼容并包的城市气质。小笼包等北方食材早已走入广州茶楼,广州的大街小巷也遍布各地美食,从川菜湘菜东北菜,到日本料理法国大餐等一应俱全。在广州,不愁找不到吃的,愁的倒是胃容量有限。

  “食在广州”,助推产业发展,体现了城市的经济活力。“食在广州”美名远扬,“吃”也是强大的生产力。据相关统计显示,去年1~11月,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7200亿元,增长11.4%,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0.3%.而根据第三方网站大众点评网的数据显示,2015年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广州餐厅数量增幅最大,高达96.3%,平均每天新增餐厅170家。广州的餐饮业一直保持了相当高的热度。只需看看街头那些排着长队的小食店、看看商场里等位叫到几百号的热门商家,便可一窥广州餐饮行业的活力和实力。餐饮业也带旺了上下游相关产业,采购、运输、结算等一系列产业链条,对城市经济和就业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如今餐饮业也成了传统商贸行业的“流量入口”,各大百货竞相引进五花八门的美食来吸引消费者,带旺人气、刺激消费。

  “食在广州”,是广州旅游的金字招牌,很少有哪个城市像广州一样,单凭一个“吃”字就能吸引八方游客慕名而来。比如在连续两年的“广州过年 花城看花”活动中,“食在广州”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友好家庭印象深刻:脆皮乳猪、清蒸鱼、咕噜肉让俄罗斯客人吃得停不了口、来自厦门的客人直奔上下九尝遍广州美食,肠粉、竹升面、猪脚姜等晒在朋友圈里“拉仇恨”。广州的确有很多旅游资源,但“食在广州”无疑是最让外地游客心驰神往的一个。相信不少来广州旅游的人,看景拍照是其次,“吃吃吃”反而是主要活动。发挥好“食在广州”的广告效应,广州旅游围绕“吃”还大有文章可做。

  吃,对广州人而言,绝不只是把食材做成食物、把食物送进嘴里这么简单,而是一种讲究和情怀;吃,对广州这座城市而言,也不仅是一门行业,而是一种独特的城市气质和生活方式。擦亮“食在广州”金字招牌,既传承老广内心那份对吃的情感,又提升广州的城市软实力,让人们在一饱口福的同时,领略广州的城市魅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