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双联是一项多赢的民生工程
徐晓兵
//www.workercn.cn2016-02-01来源: 兰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陇原大地如火如荼深入开展的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双联行动,成为我省“十二五”时期民生工程的最大亮点,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脱贫攻坚工作品牌(详见《兰州日报》1月31日一版)。

  “双联”这种形式并不是甘肃独创,全国很多贫困地区都在通过双联搞扶贫攻坚,但是从系统性、完整性、持续性上看,甘肃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双联”这种扶贫模式在甘肃获得了创造性、创新性的应用,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效益。

  甘肃省自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在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双联行动为载体,省、市、县、乡全面动员,党政军企同频共振,全省各级1.4万多个双联单位联系1.5万多个村、40.8万名双联干部联系101.3万贫困户,8万多名人大代表、1万多名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209家省外单位主动帮扶。特别是经过动态调整,将帮扶力量聚焦到了建档立卡的6220个贫困村、417万贫困人口上,协同作战,集中发力,精准帮扶,聚合起了规模空前的脱贫攻坚强大力量。各级双联单位和双联干部紧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力推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持续推进“八个全覆盖”、着力做好“五件实事”,帮建了一大批基础性、公共性、民生性的建设项目,集中解决了一大批吃水、行路、住房、用电、看病、上学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老大难问题,帮办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在双联行动推动下,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一些贫困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难得的是,贫困地区老百姓精神面貌的变化,脱贫致富的心气提高很多,实现小康的自信增强很多,发展生产的办法途径突破很多,群众和各级干部的关系融洽很多……

  “双联”为什么会成为甘肃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重要的抓手,是因为实现小康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各种发展条件上都非常欠缺,所以就需要用“双联”这种特殊的方式,把相对优势的“人力资源”直接配置到贫困的地方,并通过配置而来的“人力资源”带动资金、项目、基础设施投入,给贫困区和贫困户带来更立体多元的扶贫致富指导和支持,把有限的资源真正合理科学、精准的配送到了贫困地区和百姓身边。同时,双联活动的深入进行,还是对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的一次带动和加强。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不仅由于客观条件比较差,还由于基层党组织的弱化,没能起到“坚强堡垒”的作用,所以“双联”还能起到加强基层的党的组织建设,夯实农村基础的作用,通过现场指导、面对面的帮助,开阔农村基层干部的视野,及时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帮助他们提高素质、转变作风以及实行必要的监督。

  此外,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机关干部的作风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四风”问题。选拔干部时,来自一线的越来越少,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越来越少,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下降,这些也是开展“双联”活动的必要原因。“双联”对于甘肃而言,就是“干部受教育、作风有转变、素质得提高,百姓得实惠”的多赢之举。

  三年多的实践证明,“双联”行动是我省加快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的有力抓手,是联系群众、转变作风的有效载体,是完全符合中央精神、符合省情实际、符合群众愿望的一项民生工程,我们还应该继续持续下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