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控烟规划落空,最严禁烟令情何以堪
段春荣
//www.workercn.cn2016-01-28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近日,新探控烟机构发布了2015中国控烟观察民间视角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国家八部委制定出台的《烟草控制规划(2012-2015)》实施三年来,对比规划要求的控烟目标,至今仍有多项指标未达标。其中,15岁以上成人吸烟率并未从2010年的28.1%下降到25%以下,仍超过了27%,吸烟者已达到3.16亿。吸烟者中有39.6%的人有戒烟意愿,这一比例远低于控烟先进国家,而成功戒烟的比例仅有14.4%.最近五年中,我国烟民反而增加了1330万。(1月27日中国新闻网)

  成人吸烟率仍居于高位,烟民数量不降反增,戒烟成功率更不容乐观,控烟规划总体落空,究竟是三年前乐观估计,还是禁烟难题无解?

  或许,很多人对这个控烟三年规划并不熟悉,但对近年来不少地方的“最严禁烟令”却再熟悉不过,尤其是去年6月北京实施的《禁烟条例》更是引发了各界的关注。再回顾这几年,控烟立法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国务院法制办就卫生计生委起草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地方立法方面,除北京外,不少地方都相继出台了控制吸烟地方性法规,可以说,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起码从制度设计层面上已成为新的社会行为规范,加之禁烟从来不缺乏社会基础,施行一个个“最严禁烟令”的预期效果即使不像相信中地那般美好,但在当初效果设想中肯定不会是“不降反增”的结局。

  就“控烟规划”与“禁烟条例”的关系而言,条例是为实现规划确定的控烟目标而制定的。规划目标落空,说明那些被称之为“最严”的禁烟令并没有实现制度设计的初衷和达到预期的控烟效果。随着“最严禁烟令”的实施,社会对控烟新成效充满了期待,而今,却迎来了“控烟三年烟民不降反增”的结果,这无异于一瓢冷水泼了下来。但在笔者看来,这也更是一个警示:单纯靠罚靠惩的禁令无法熄灭“瘾君子们”那蠢蠢欲动的烟火。

  从过往的公开报告来看,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的“最严禁烟令”渐渐失去了最初的威严,室内及公共场所吸烟又有“复燃”趋势,“禁止吸烟”标识频频遭遇熟视无睹,甚至有一些肩负控烟职责的管理人员自己也在抽烟。“严令”失威,是烟民对禁令有了免疫力,还是禁令成为了摆设?结果不言自明。

  破解控烟难题,必须要营造“强制性”的氛围,制度执行必须走在前。对烟民而言,要改掉长期形成的习惯及烟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何况那些铺天盖地的“吸烟有害健康”“吸烟就是浪费生命”“吸烟不利于下一代”之类的宣传语对戒烟都可能起不到警示作用,更别轻易谈自律自觉了。既然有了“最严”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是对执法部门的基本要求。再从条例制定的初衷来看,各地制定的对公共场所吸烟者处于200元、500元罚款的目的,就是要让吸烟者们算一算吸烟的成本,吞云吐雾之间却要付出数十倍、百倍于一根烟草的代价,只有随时随地的执法和监督,让烟民每抽必遭罚,同时,公共场所吸烟既然作为违法行为,对那些屡教不改、屡罚不改者是否可以考虑记入违法记录,这样才能让烟民在有吸烟冲动时不敢抽、抽不起。

  当然,强扭的瓜不甜,硬约束也必须要配之于软约束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正如有烟民所指出的那样,在家禁烟《条例》不如宝宝管用。有时,家庭成员的一句关怀,单位领导与同事一句教育,陌生人的一句提醒,就能让烟民即使熄灭手中缭绕的烟火。只要提醒多一些真诚,教育多一些善意,我相信,婉转的言语还是具有暖化人心的力量。此外,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烟草的受害者,从这个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有监督的义务,只有大家都不做沉默者,熟视无睹的吸烟行为就不可能如此招摇过市。

  同时,多少年以来,烟草和人情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见面寒暄递根烟能拉近彼此关系;过年过节拜访领导亲戚送条烟显得近乎;求人办事塞条烟比磨破嘴皮子强多了,这些现象发展成为了一种心照不宣的“烟文化”。甚至,烟草还是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或重要支撑。在全社会都在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下,最大限度削弱“烟文化”“烟产业”对健康生活的影响,也需要推进供给侧的改革,需要转变发展观念和经济结构,降低发展对烟草的依赖。

  我相信,严厉的执法、人性的温暖、自觉的力量加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定能共同搭建起一个无烟的世界。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