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麦 子:赶走雾霾,我们该做什么
麦子
//www.workercn.cn2016-01-06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5年10月6日,市民在雾霾笼罩下的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滨河游园晨练。 新华社记者刘环宇摄

  2016年的头三天,北京、河北等多地居民,是在雾霾中度过的。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编导张先生去了海南三亚,在碧水蓝天间跑跑步,带孩子打打篮球。他说,这三天,到三亚看房的北京市民不少,雾霾让一些人有了离开的想法。

  到空气好的地方躲几天,多数人能做到,但有勇气、有能力举家搬迁的,只能是少数人。短时间内彻底告别雾霾,并不现实,对生活在雾霾之下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希望只是:2016年,治理能取得成效,吸进肺里的雾霾能够少一些。

  雾霾已成最大民生问题

  2015年12月27日,北京市发改委发布消息,2015年前11个月PM2.5累计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6%以上,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该消息甫一发布,立即引来无数吐槽。

  北京市发改委的发布,有结论,有数据,没有理由对其怀疑。“取得阶段性成效”之所以和公众感受不同,原因在于这一结论是针对2015年前11个月的总体情况,而发布消息前后北京连续出现重污染,这个时候说“取得成效”,即使是事实,公众心理上也会有抵触。

  不想在此列举雾霾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一些人选择逃离北京,足以见其内心恐惧之深,而这种恐惧是有科学依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非典可以隔离,但是大气污染任何人都跑不掉。”

  对此,政府有着清醒认识。2014年1月北京市两会期间,市长王安顺透露,自己向国务院立下治霾“生死状”,在2017年前实现空气污染治理目标,国务院领导说了句既是玩笑也是句分量很重的话——“提头来见”。他表示“空气污染是个最大的民生问题”,人的生存无非依靠三个最重要的基本要素:阳光、空气、水,而现在空气和水都受到污染,“阳光我看因为空气和水被污染也变得不那么明亮了”。所以,他的结论是:“空气污染问题是民生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包括国内和国际问题。”

  当雾霾已经影响到百姓健康甚至生存,治理刻不容缓。

  治霾到底难在哪儿

  应该承认,这几年的的治理取得一定成效。比如北京,按照市发改委发布的信息,3年累计压减燃煤已经达到1100万吨,相当于压减了以往一年的燃煤量。目前北京核心区已经基本实现了无煤化,也基本实现无燃煤锅炉,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实现了优质的散煤燃烧覆盖。成绩不小,但“空气质量基本靠风”的事实,却仍然让公众高兴不起来。

  一些专家预计,空气质量根本性好转,需要30年。这样的预计,或许有些悲观,但一定程度上说明治理之难。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高了,环境污染必然随之严重,这是客观规律,各国概莫能外。从这个意义上说,污染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不可避免的代价,是在“还债”。当然。过分看重GDP而忽视绿色发展的畸形发展观,让代价格外大。

  关于雾霾成因,目前说法不尽相同:环保部说来自于供暖,住建部说来自于汽车尾气,美国航天局说燃煤是罪魁祸首。无从判断哪个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但这几方面肯定都有贡献。治理的难度在于,明明知道污染源就是这几个,但治理却有难度:冬天滴水成冰,不供暖行吗?尾气有污染,车不开行吗?燃煤污染厉害,但不让烧煤,工厂开不了工,工人去喝西北风?既要治理污染、又要保障经济发展,治理需要找准一个平衡点,难度不小。

  然而,在雾霾已成最大民生的现实下,平衡点再难找,也一定要找到。治理立竿见影不现实,但要让百姓看得到治理的效果,让他们对治理有信心、愿意配合。做到这点,要有长期和短期目标,有具体责任人,完不成目标要有具体惩罚措施。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