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齐 岳:如何破解用工荒
//www.workercn.cn2015-12-15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东莞缺工人几乎已经不再算是新闻了,这座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闻名全国的珠三角城市,近来再次由于招工困难而进入媒体视野。但追溯起来,至少五年前我们就已经在讨论为何农民工不再愿意充分满足东南沿海的需求。现在,不少人身边都有那么几个朋友、一些亲戚,经历着用工起落的命运,能够凭借日常观察得出一些结论。用工荒已经不是别人家的事,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关系到自己的福利哀苦。

  用工荒的变化

  用工荒虽然不能追溯到久远历史中去,但绝非这两年的新现象。新千年以来,用工荒实际有两轮,样子发生了很大变化。谁缺人?哪儿缺人?缺什么人?这几个问题,都有了不同答案。

  2000年之后,我国加入WTO,外贸在已经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再次拔高,为东南沿海加工厂带来无数订单,以线带面地吸引全国劳动力前来。经过两三年的酝酿,2004年左右用工荒开始出现。这个时候最为稀缺的大概是二三十岁的熟练女工。苏南、浙江、珠江口的轻纺、服装等工厂因为女工稀缺而发愁。大部分地方全年女工岗位数量超过求职数量。

  这段时间里,外出打工的人基本是六零后、七零后,三四十岁的年纪,基本上第一次出门工作。整体经济景气非常高,无数国人平生第一次发现了出门赚钱的机会,手艺逐渐在打工过程中掌握和熟练。所以技术工非常缺,高水平打工人群是此时用工荒的核心,并且差不多也就在北上广深及周边拥有高水平行业的大城市群中出现。

  危机前的用工荒基本上是由于需求的增长远高于供给增长导致,多少是喜气洋洋、热火朝天的局面。大家明着抱怨,实则暗爽:“哎呀,生意不好做啊,订单满天飞,工程师找不到,愁死我了。”然而2008年,百年不遇金融危机袭来,基本抹去了这样的图景,开启了“新常态”。尽管有政府自救,但外贸企业大批倒闭、裁员。经历了几年起伏之后,厂子生意时好时坏,招工难又出现了。只是此次,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是来找工作的人变年轻了。危机虽然浩荡,但没有洗去老板们对于二三十岁年轻工人的偏好。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一下子发现工作再也不像当年开始出来打工时候那样好找了,得托老乡、找中介,往往待遇还不一定好。然后发现,不光是女工缺,现在男工也缺。工地上的活还得男人做,而八零后、九零后为主的年轻人不愿干。现在不光是缺技工,普通工人也缺。人才市场上想招个普通工人回去干车床,往往要守株待兔好几天。最后,当年缺工人的只有东南沿海,现在连湖北、安徽、四川这些地方也在闹用工荒。以前也就年节前后工人少点,现在恨不得一年到头要打招聘广告。

  考虑到“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降,当前的用工荒是劳动力需求的下降被供给下降所超越,与前一轮截然不同。那么,人都去哪儿了?

  人都在哪里

  金融危机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很多年纪较大的工人被迫提前退出劳动力队伍。在规范的国有工厂里,有编制的工人打桩打不动了,一般会被安排到门卫、保洁等轻体力劳动岗位上,勉强还能保住一份工作。但民营经济往往无力负担这样的成本,只能采取裁员来应对。如今已经四五十岁的工人一旦被解雇,即便行情好转也再难以找到工作,所能做的只有回到家乡,要么重新拿起锄头下地,要么在附近城镇里就着子女过活。城镇里生活着的老工人们往往也难以在熟悉的方言环境里找到什么正经事情做一做,难得有一份服务员的工作,或者就干脆搞一个黑三轮开着。“未富先老”上演,子女养老压力提前。

  这个过程叠加着整个国家人口的变老。工人的大面积流失,不能光算减法,也要看到年轻一代数量上无法顶替父辈的现实。施行了数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终于配合改革开放释放劳动力的力量,达到了学者们所说的“刘易斯拐点”:农村劳动力不再能够无限向城市提供,到了必须涨工资增福利的时候。所以,我们看到东莞老板们必须在职工宿舍安上空调,北京的包工头必须保证工人午餐有肉,2500块钱一个月难能留住80后的工人。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