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秦 川:“最佳医院”扎堆京沪倒逼“分级诊疗”
//www.workercn.cn2015-11-18来源: 人民网
分享到:更多

  中国首个由独立第三方推出的公益性的医院排行榜——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日前在上海发布。排行榜显示,前十名京沪占据过半。自2010年首个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发布以来,有一种声音总是不绝于耳:能够上排行榜的医院都在北上广,都是特大型、顶尖级别医院。

  最佳医院前十名,京沪占据过半,有其合理性。北京和上海本是超大城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集纳了各种优质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不独一流医院,一流高校也众多。这种布局与城市定位有关,也与历史原因有关,不必过于诟病。

  同时应看到,正因为一些大医院集中在京沪等城市,也造成了一种人们见怪不怪的现象,即“千军万马奔协和”。不独协和医院,但凡有些名气的大医院,都是人头攒动。

  有人担心,榜单的出现可能会让很多大医院就医更加困难。原因很简单,对于一些患者来说,他们或许不知道哪些最佳专科集中在哪些大医院,有了榜单,他们自然冲到那些大医院找名医看病,确有可能导致大医院更加拥挤、名医更繁忙。

  对此,应从两方面看,患者不能小病大看,如果无关宏旨,确实没有必要涌向大医院。同时,绝大多数患者不会没事跑到大医院的,通常都是遇到疑难杂症在家乡医院或省市医院看不好病,才不得不选择大医院的,应理解他们的酸楚与无奈。

  更应该追问的是,如果在省市医院也有大批名医,如果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较为优质的医疗资源,何必舍近求远,千里迢迢跑到大医院?说到底,最佳医院多集中于京沪等大城市的背后,说明我国的医疗资源不够均衡,各地医疗水平相差太大。

  应正视基层医院缺(名)医少(好)药的尴尬现实。有个现象是,乡镇的好医生,跑到了县城医院,县城的好医生跑道了市医院,而市医院的好医生跑到了省医院。这种抽水机式的“虹吸效应”,掏空了基层医院的优质资源,患者不信任基层医院和基层医生,在所难免。

  如何化解患者都到大医院看病?除了提醒患者不宜小病大看,更重要的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用专业人士的话,就是“建立一个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

  实行分级诊疗,除了通过制度安排留住好医生,更需要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问题是,基层医院的医疗器械、医疗环境乃至医疗文化,都无法与大医院相提并论,有多少名医愿意“下嫁”?有业内人士建议,除了加强对基层医疗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医生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更要分流出大医院里的大部分医生去往基层,开放医生多点执业也要重点与基层医疗机构对接。如果真正将此类建议落地和逐渐“变现”,分级诊疗制度便有生命力。

  最佳医院多在京沪,其实为正在推进的医改,提供了可行进的一个方向。即均衡优质医疗资源,这种均衡不是削峰填谷,要求名医必须跑到基层去,而是通过提高各种吸引力,让好的医疗资源和优秀的技术人才能够沉下去、留下来。基层医院的实力大大提高,逐步向大医院看齐,“小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疑难重症到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制度设计,就能逐渐实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