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余祖欣:且慢憧憬“终南山夫妻”的归隐情怀
//www.workercn.cn2015-09-29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青山、绿水、蓝瓦,品茶读书;布衫、草帽、小铲,采药看病。”这就是2000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如是和丈夫目前在终南山里的状态。如是曾在渭南一家医院上班三年,后来停职进修。虽然学医,但她喜欢看书写文,心里有个文学梦。去年开始与丈夫一起山居终南,采药、熬药,治病救人。如是说,与相爱的人在喜欢的地方一起生活,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9月28日《南方都市报》)

  神仙眷侣、相携归隐,如武侠小说一般,不少人憧憬的情节竟于现实中成真,确实羡煞了不少有心清净的网友。事实上,道家源地终南山本就是一块“归隐乐土”,近几年但凡有人撇下世俗,总能或多或少引来各色目光的关注,今年3月,便有“金领”刘景崇弃百万年薪隐居终南山的报道,令不少人直呼境界难及,清茶素食山林间,又何尝不是许多倦怠了凡尘俗世者所向,于是乎这些敢于迈步、亲身入山的“高人”,便成为了诸多看客的标榜远景。

  抛开这对隐居夫妻所涉“非法行医”等争论不谈,在山野间尽情纵目,确实较城市喧哗清净得多。陶渊明一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尽了归隐乐趣与闲适情怀,自然美食、清新空气、健康生活、悠然作息,越是不堪世俗所迫,越是尽目相览世外桃源。近几年的“西藏旅行热”、“徒步骑行热”等,不失为一种集体“共鸣式”发泄,而快节奏生活之下,来一段淳朴、自然的“归隐之举”,其有益身心是肯定的。

  然而,且慢。

  夫妻归隐的快乐,难道就适用于每一个人么?纵观当下流行的“说走就走”、“穷游异乡”等,无非就是鼓励一种“及时行乐”,要梦想、要自由、要远方,看着“朋友圈”中好友同事所“晒”的各色美景,恨不能一张机票飞到丽江;更有甚者,想着辞职离家,一田一茅屋,自食其力后半生。到自己亲身实践,才知美景靠P图、美食靠特效,高原没有清新阳光而是“烈日速黑”。最后“冲动”的效果不尽然,只得强拉硬拽逼自己认可“成果”。确实,“归隐”只是少数,若是人人相从,最后成了多数,如此“大彻大悟”又价值几分?在无法肯定这些超脱世俗的行为能为自身带来“利大于弊”的同时,仍要强行为之,便多少有些削足适履。

  诚然,先行者们的“成功”实实在在,充实平淡的生活何其悠哉,“最具情怀女教师”又何尝不是踏出了令人“点赞”的一步,然而多数人却不知其并未远走“看世界”,而是早早寻得意中人、定居凡尘间,反而享受起了世俗的追捧。君不见,一个身无分文者归隐,恐数尺茅屋都难搭建,更何谈清茶静室、别苑盛景;君不见,终南山人满为患,数年后怕又是一个俗世;君不见,“土豪”们的归隐其实也有充足的物质供给,却不见穷困潦倒、食不果腹者为人憧憬。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颗躁动不安之心,未必能换个环境就有所改善;而原本就气定神闲、稳重踏实,身处俗世也能思想超脱。如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一类的为梦想不顾一切的“理论”,似乎牵动了人们的敏感神经,但生活之中,抛妻弃子、远走高飞,便是不负责、不现实。其实“人境”也好、“山间”也罢,千万不要落入“形式主义”,多些实效作为、净化心境思想,比一切看似减压释怀的“情怀”来的值当,治了“心病”,管它凡尘旷野,一世不也就安然了。

  文/余祖欣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