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谢晓刚:地铁禁饮之争不能停留在法规合理性上
//www.workercn.cn2015-09-29来源: 荆楚网
分享到:更多

  去年7月1日,《南京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新条例增加了禁止在列车内饮食等规定。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自从《条例》实施以来,乘客在地铁上吃东西的现象大大减少了。不过,近日,一条关于一对夫妻在南京地铁车厢内喝饮料被处罚的消息在微博上引发讨论。(9月28日《现代快报》)

  从北京地铁安全管理条例删除“地铁禁食”到如今南京地铁“禁饮”,可以说无论是哪一种方,都受到过舆论的高度关注,也引发市民对地铁该不该禁食、禁饮的大讨论。确实,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人员成份又很杂,即使通风设备再好,也难免给呆在里面的人有种不舒服感,再加上地铁不断出现“撒尿弟”、“小便女”等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市民的神经。

  地铁,无论是出台禁食还是禁饮,主要目的是保护封闭车厢内的空气质量,尽量将公共空间还给公众。表面看,只是市民对于地铁该不该存在饮食或允许吃有味道的食品之讨论,实则是市民对公共空间洁净权的争取。毕竟,无论是地铁还是高铁还是其它封闭式公共空间,任何人都应该要遵守一种约定成熟的行为规范,那就是在不影响他人心情、呼吸及空间洁净的前提下,做出自己的动作。

  无法不立,无规不矩。同样,一个法治的国家,只有在法律完善的框架下,引导民众的文明之举,倡导道德之先,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人行其道、车畅其流。而在法律不全,执法不严的情况下,过多的提倡人为、人治或过多的依赖人的自觉性,这是行不通的。事实也证明,无论是公交让座,还是老人倒地该不该扶,到如此地铁究竟该不该禁饮,无论你政府做与不做,都感觉会陷入一个尴尬境地,招来民众的诟病。

  从这个角度来看,地铁禁食也好、禁饮也罢,法制的跟进是没有错的,只要立法的目的是以人为本,执法的角度是还公共空间为民,又有何不可?有良法才会有善治,如南京地铁出台“地铁禁饮”安全管理条例一样,执行中可以“酌情处理”,这就需要提升执法者本身的素质和处置能力,要恰到好处,既让对方感觉到难为情、受教育,又不至于伤害民众的表达权。

  同样,市民也应该从不断发生的地铁安全、地铁文明事件当中看到立法者的初衷和善意,更要自觉约束自己不文明行为,在公共场合学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学会尊重他人。唯有具备完善的法律、素质良好的执法队伍和市民不断提升的公共意识,那么,无论法律的触角伸到哪个地方,都会让人感觉到它的善意和温暖,而不是抵触和担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