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毛建国:千次感动都比不上一次制度化救济
//www.workercn.cn2015-08-06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爸爸四年前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我去给妈妈做饭,饭做好,我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这两天,四川大凉山小姑娘木苦依伍木写的一篇作文,在网络热传。爸妈离世后,木苦依伍木与两个弟弟相依为命。目前,两个弟弟已被当地一家慈善基金会接到西昌的爱心小学读书。

  短短300余字,字字带血,句句含泪,悲伤渗透纸面,让无数人动容,被媒体称为“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我们相信感动是真诚和真实的,包括看到这篇作文的当地官员,估计很多人都会为之感动,并且想着能够做些什么。只是,自发式感动犹如流水,常常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还想问一声,“最悲伤作文”能够感动我们多久?又能惠及多少人?

  这样的担心,并非矫情。这几天,河北被拐“最美乡村教师”郜艳敏的故事,也让无数人动容。但这其实是一篇旧闻,几年前郜艳敏的故事,就让一大群人感动得稀里哗啦。可是感动来去匆匆,郜艳敏的命运并未随之改变。感动并无水分,只是感动有流水式特征——在高潮到来的时候,常常表现出不顾一切的特点;当高潮退去后,也常常表现出一种迅即的空心。

  1000次感动都比不上一次制度化救济。相对于自发式感动,制度化救济更有管根本和管长远作用。如何才能发挥制度化救济的作用,让“最悲伤作文”成为永远的过去时?这就是扶贫的问题了。

  这些年来,我们在扶贫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很多贫困人群实现了脱贫致富。但也要看到,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我们更应该从传统的粗放扶贫,走向精准扶贫,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精准扶贫涉及对扶贫对象的精准定位。如果不是这篇作文,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可能根本不会想到,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极端贫困、需要救助的人。拍下这篇作文并发到网上的,是凉山一家慈善基金会负责人。静而思之,“最悲伤作文”的发现,十分具有偶然性,如果不是老师布置了作文,如果不是贴到墙上展览,如果不是这位负责人去看望支教老师,如果没有发到网上,可能连现在的感动都不会有。这也是我们最关心的,到底有没有一个可靠的渠道,让人们知道真实的情况,知道到底有哪些人最需要帮助?

  精准扶贫还涉及对扶贫效果的精准评价。这些年来,我们在扶贫上的投入并不少,有的可能是扶贫方式的问题,比如重输血轻造血,有的可能是扶贫资金没有用到刀刃上的问题。媒体曾经报道过小康县争戴“贫困帽”的现象。有人讲,资源用在并不贫困的县身上,是对贫困群体的不公平。其实,资源到了贫困县,又有谁能保证真正用到了贫困群体的身上?这些年来,关于扶贫资金被截留被挪用的报道,我们见得还少吗?这就需要精准评价扶贫效果,确保和倒逼资金到人、措施得力、扶贫有效。

  “最悲伤作文”需要精准扶贫抚慰。这篇“最悲伤作文”,让人想到了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女孩”。因为一张照片,改变了苏明娟,也改变了许多失学儿童的命运。孩子们有免于悲伤的自由,我们也希望这篇“最悲伤作文”,能够成为精准扶贫的推力,能够改变这位小女孩以及更多孩子的命运。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