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熊 路:广告式的书评不要太当真
//www.workercn.cn2014-08-29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读了贵报刊载孙建清先生的评论《“学院派的高头讲章”是褒是贬》,深深认同作者提出的意见,理解他的“不舒服”,但又觉得这事儿也没有那么夸张,于是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先说认同和理解。我并不知晓孙先生所指文章是何人所写,但从孙先生引用的几句话来看,这些评价似乎是在没有原则地为阿城先生的作品戴高帽。原文也说了,这本《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是阿城先生的业余研究之作,但既然是一部探寻古代文明的作品,那么在基本的专业性上就不应该有大的欠缺。从这个意义上,学界的基础共性知识还是要讲讲的。既然如此,生生把阿城先生的讲述同“学院派的高头讲章”区分开有什么意义呢?当然,近年来非专业人士涉足历史、电影等专业领域,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但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完完全全的“耳目一新”又能有多少呢?当然,我绝不是说阿城先生的作品没有多少创见,无疑他的论说也肯定会有自己的风格,但他的叙述方式也只是诸多风格中的一种而已嘛。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孙先生的批评很有道理,很理解他的“不舒服”。

  再说点自己另外的感想。在我看来,孙先生对这种“书评”的批评有点类似几年前豆瓣上火起来的一个小组“恨腰封”。小组里,大家对各类图书的腰封纷纷吐槽,很多人都认为腰封上的话夸大其词。但其实,腰封不过是图书市场一种正常的营销手段。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良好的营销就难以创造更高的利润。所以腰封就是广告,就是为了推介图书。从孙先生引用的文字来看,原文恐怕也是以略显夸张的词语推介阿城先生的新作而已。如果把这种文字看作真正的评论文字,恐怕就是太认真了。这就是图书市场的正常现象,我们这个年代的读书人,对此也不必太过介意。

  真正值得警醒的,其实是缺乏严肃的评论。从作者的角度,自己认真思考辛苦写下那么多文字,但是没有人认真看、认真点评,反而被无原则地吹捧,恐怕作者也会觉得没有受到尊重,反而觉得无趣。孙先生也说了,书评也是一种广告,但从书评作者的角度,如果流于“图书广告”的层次,受益的只是图书出版商,对于作者和评论者却没有多大价值,对于读者更可能是一种误导。真正有用的,恐怕还是那些立场客观、有见地、批评也一针见血的评论,这样的交流才是有价值的,才是真正的评论。

  而当像孙先生那样认真的读者因为一些粗糙的评论而决定远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不禁要为作者和作品感到惋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