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朱健国:对失节者多用“水枪”
//www.workercn.cn2014-05-08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有两起新闻,“朝战七千战俘回国命运悲惨”和“福建离婚男驾车恶性撞人六死”,让人看到,今日许多人不能科学地看待“失节”,对待“失节”的水平还不如千年前的唐人。

  南方周末4月25日披露,“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志愿军有21341名战士当了战俘,7110名回国,14000多人去了台湾,还有11人去了印度。而今回顾,回国和去台湾的志愿军战俘皆受尽磨难:或在一轮轮政治运动的高压下,许多人陷入了精神崩溃,或一生贫困潦倒。唯几个去中立国的成为成功人士——从印度转去南美的志愿军战俘程立人,不仅在1987年就成为阿根廷最大的珠宝商,还是当时的阿根廷总统劳尔·阿方辛的妹夫。

  志愿军战俘在两岸的命运,何以都不如异国他乡?这是海峡两岸都将失节者和被迫投降者,视为永不可信任的异己。观念错了,政策当然谬以千里。

  这种错误思维模式的扩散,必有“福建离婚男驾车恶性撞人六死”之类事件频发。若“福建离婚男”能明白“一次失节不等于永远失节”,昨天失节不意味着今天、明天也失节,学一点唐太宗雅量,相信失节者会改过,就不会在绝望中疯狂地报复无辜。

  人皆知李世民善纳谏,却不明其纳谏的基础是喜纳降,宽容失节。凌烟阁24功臣图,多有降臣。如魏征,在成为“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的千古第一直臣前,曾五次失节,五易其主,曾为李建成出谋划策置李世民于死地。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却重用“屡降不忠”的魏征。

  研究表明,李世民并非生性闻过则喜,其能与魏征互动为千古君臣楷模,关键是二人皆为失节者,皆亟须将功补过。玄武门之变让李世民失节于“杀兄逼父”,不忠不孝不悌;其惟有做一个千古明君,才可能掩盖或淡化失节之过。而魏征归降唐太宗后,日夜所思如何洗刷自己五失忠义。于是一个要当明君遮丑闻,一个想争直臣显忠义,这才有了从善如流与犯颜直谏的“二人转”。

  可见,李世民是从自己“失节”后反而立志当贤君,明白污点也可成进步动力。由此相信没有永远的敌人。昨日“负能量”,今则“正能量”——君不见长城昔为暴政今为光荣?所以李世民大力启用魏徵、李绩、侯君集等一批与山东世族有关联的降臣。

  若今人都如唐太宗,正确理解“失节”,社会上的离婚率和相关恐怖,政治上的反侧,定然少许多。对于一些“恐怖”的罪犯,也会以“病人”善待。

  据央视报道,处理“离婚男驾车恶性撞人六死”时,“当地公安用水枪冲倒男子将其制服”。这让人油然起敬:留下嫌疑人性命,总比“一枪毙命”好,可减少后遗症。改变“以暴制暴”的传统模式,给“失节”“失足”者立地成佛的机会,必会大幅度减少社会冲突。

  先改变传统的“敌人”观,多用“水枪”,“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