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毛晓刚:慈善兴学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www.workercn.cn2014-01-10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7日晨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消息传来,各界舆论纷纷哀悼,除了感佩他在影视传媒实业方面的辉煌成就,人们更赞扬他在公益慈善事业方面的巨大贡献。大慈善家,这一称誉他当之无愧。

    有人说,遍布各地的“逸夫楼”就是一座座慈善丰碑。确实,邵逸夫的慈心善行自成一家,尤其是在慈善兴学方面更是蔚为大观。国家教育部数据显示,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一直通过其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币,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这样的兴学项目,遍及内地31个省区市,涵盖大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及师范学校等,包括教学楼、图书馆、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研究中心等等。可以说,在内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内地义务教育普及和均衡发展上,邵逸夫是一个绕不过的名字。他的积极贡献不仅有目共睹、深入人心,而且本身也是一种向上向善的教育。

    斯人已去,善留人间。如果我们追述邵逸夫的人生历程,就会发现他这种慈善兴学的精神并非无源之水。友人就忆道,邵逸夫早年在新加坡见过知名爱国华侨陈嘉庚,深受其重视教育、教育报国理念的影响。陈嘉庚当年曾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他为此不惜毁家兴学、奋斗一生,终成一代伟大爱国侨领和教育家。“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对教育的极度热情,背后显然是更大的家国情怀。可以说,邵逸夫深得教育报国之精神内核,并且同样为此践行一生。在邵逸夫捐建的这一座座慈善丰碑里,蕴含的都是满满的爱国之心。

    善之大者,为国为民。一个人有多少财富,并不只在于金钱,更在于其精神。邵逸夫慈善兴学之精神,比其实业成就来说,更是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无价财富,更值得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教育,而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需要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千千万万的人参与其中、奉献其中。明德向善,见贤思齐。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需要更多的邵逸夫,需要更多的人接过教育兴国的精神火炬。惟有如此,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才有坚实基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