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好垃圾分类的“跬步”,以至美丽中国的“千里”-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财经

积好垃圾分类的“跬步”,以至美丽中国的“千里”

刘厚廷
2019-06-06 16:51:12  来源:齐鲁网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要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其设立目的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重提垃圾分类,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各地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但相对于全国每天产生的庞大的垃圾量来说,目前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垃圾围城”的现象依然困扰着我国200多座大中型城市,而在垃圾处理水平更为落后的乡村,这一现象更为明显。

  乡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乡村的振兴和发展。要想使乡村突出垃圾“重围”,建设美丽的乡村环境,就离不开垃圾分类;而破解乡村垃圾分类的难题,就需要上升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上来,即从源头做好分类。

  正确的垃圾分类,能够有效从源头减少垃圾总量、防止有害垃圾被不当处理、实现被焚烧处理垃圾的无公害化。这些年来,由于垃圾分类的引导做得不够细、不够实,大部分群众并没有掌握正确的垃圾分类知识,甚至要靠猜来对垃圾进行分类。

  在乡村,虽配备了分类垃圾桶,但并不是所有群众都明确知道什么是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索性将垃圾一股脑地打包扔掉。

  垃圾分类就该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不如结合乡村的实际生活习惯,直接将抽象的垃圾分类概念换成“能卖的”、“有毒的”、“做饭剩下的”等接地气的词语,抑或画上相应的生活垃圾图案,都有助于将乡村的垃圾分类落到实处。

  把垃圾分类做细、做实、做好,有赖于全民参与,更离不开数年如一日的坚持。除此之外,各地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垃圾分类硬件设施,出台相关政策,为垃圾分类提供制度化保障,把刚性的法律约束和柔性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以高标准、严要求推动垃圾分类,方能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生态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做好垃圾分类,为乡村振兴积好“跬步”,方能至美丽中国的“千里”。

编辑:柳阳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夜间区长”加“夜生活首席执行官”,这个好

    近日,上海市黄浦区和杨浦区分别有了自己的“夜间区长”以及“夜生活首席执行官”,这是该市根据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推动上海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借鉴国际经验的新做法。

  • 中工时评:泉州网上工会向线下延伸的启示

    泉州的有益尝试告诉我们,职工在哪里,工会工作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无论网上还是网下,工会工作都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都须体现价值彰显作为。网上网下要有机结合,同频共振,共同发力,履行好新时代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担当起新时代工会组织的使命任务。

  • 中工时评:职工思想引领,期待更多新探索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期待职工思想引领工作有更多“站位高、有特色、接地气、入脑又入心”的崭新探索。

  • 中工时评:还想“防火防盗防记者”,没用!

    类似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出现。引起我们思考、质疑、不解的是,为什么还有人在把防记者当做一项重要工作?实际上,严防死守记者,不如防治一下自己内心的不思进取。

人物

  • 心疼!更为他们自豪!

    ‘边关冷月’.纵使山高路远、骄阳似火穿过罕无人迹的丛林在那看不到的地方在那没有人烟的地方中国军人的责任担当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边关冷月照我盘马弯弓。

  • 我的扶贫故事|坚守在雪岩顶村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雪岩顶村平均海拔1500多米,长航局扶贫工作队代表三万多名长航人坚守在这里。脱贫攻坚任重道远,听听他们的故事。

  • “虾香”中飘来“自强歌”

    几年前的一场意外,导致来自河北唐山的韩立营只能靠轮椅行动。自强自力的他上午做康复治疗,下午工作炒小龙虾。“有顾客在营业前两小时就来排队”悄然告诉我们,韩立营的炒小龙虾大受欢迎。虾香飘飘,顾客盈门。不过,笔者更敬佩的是他的自强、善良和乐观。“虾香”中飘来“自强歌”。

  • 如胡杨般绽放绿意

    82岁的蒙古族牧人班都,常年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策克嘎查。这里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气候干旱,环境恶劣,老人是方圆20多公里内的唯一住户。20世纪70年代,流经他家附近的河道断流,胡杨枯萎。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