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涉众型金融犯罪要“零容忍”-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财经

对涉众型金融犯罪要“零容忍”

2018-07-13 10:22: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频繁出现涉及众多受害群体的金融犯罪案件,虽然最终犯罪分子均受到相应的刑罚制裁,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却难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救济。如何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是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大问题。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万春昨天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涉众型金融犯罪重特大案件频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涉众型金融犯罪手段呈现网络化、专业化发展趋势。相关犯罪隐蔽性、欺骗性强,蔓延速度快,涉案人员多,波及地域广,涉案金额大,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权益,始终是检察机关打击的重点。(相关报道见A3版)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近年来,我国金融业蓬勃发展,网络与金融的互动,激发了金融创新与成长,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较多的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不仅具有传统金融的资金流动性风险,还存在互联网作为虚拟空间的技术性风险,以及创新过程或者政策变化引发的各类潜在风险。在互联网金融激增以及国际金融秩序愈发不稳定的背景下,金融风险成了当前突出的重大风险之一。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强调,2018年要打好三场攻坚战,其中第一场就是要打好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防范金融风险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第一要务在于防范和打击金融犯罪。当金融风险所蕴含的违法行为未得到有效控制,则将演变成金融犯罪,这些犯罪行为打着“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等幌子,以线上线下交织的形式,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和更强的欺骗性,令群众难辨真伪、饱受其害。

  金融犯罪不仅严重侵犯群众利益,更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乃至影响到国家金融安全与长治久安。如果金融犯罪得不到有力遏制与打击,人民群众容易丧失对国家金融与经济的信心,对涉众型金融犯罪“零容忍”,更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的底线要求。法律是防范和打击金融犯罪的重要手段和最终手段,必须拿起法律武器向金融犯罪亮剑,向涉众型金融犯罪开战。

  2018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把对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查办和化解风险、追赃挽损、维护稳定结合起来,防止引发次生风险。现在最高检再次强调“严”字当头打击涉众型金融犯罪案件,彰显了司法机关严惩相关犯罪的坚定决心,也表明司法机关对于维护基本金融秩序、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已有全面部署和有效对策。

  打击相关犯罪最大的难题,恐怕就在于如何界定民事与刑事的界限。一则不少金融产品具有较强专业性,司法者难于准确把握产品的本质法律属性;二则不少金融产品提供主体的经营行为本身有着演变过程,每个时间节点上的法律性质并不一致;三则目前尚未形成民刑案件有效转化机制及各机关沟通机制。为此,检方表示将要加强与公安、法院的沟通协调,建立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这对司法机关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形成“打小、打早”的司法氛围,稳步推进诉讼进程大有裨益。

  近年来,频繁出现涉及众多受害群体的金融犯罪案件,虽然最终犯罪分子均受到相应的刑罚制裁,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却难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救济。如何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是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大问题。为此,最高检要求检察机关对涉案款物进行专门审查,对犯罪分子违法所得及其孳息依法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

  此外,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是防控涉众型金融犯罪的重要措施。本次最高检要求检察机关立足办案职能,针对办案中发现的金融监管漏洞等提出检察建议,促进相关部门堵漏建制,完善相关预防预警措施。有理由期待,检方能够更好地立足法律监督职能,发挥刑事诉讼中的衔接作用以及司法延伸职能,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要求,在从严打击涉众金融犯罪、防范金融风险中更加有所作为。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不朽的失败者

    很多中国人,在小时候都曾听过一首著名民谣——《蓝色的亚得里亚海》,这首歌来自克罗地亚。歌词里所描述的“故乡”,就在首都萨格勒布西南方向沿海,与波黑接壤的达尔马提亚地区。

  • 一路逆袭 放羊少年迎来等待已久的“梦幻”绽放

    无论是世界杯赛上的曲折经历,还是过去多年的无数挫折,都写尽了“艰辛”与“不易”,不难想象他们在艰苦中勉力前行的画面。

  • “华为女王”孙亚芳

    孙亚芳提出,只有运营商赢得利润,赢得生存能力,设备供应商才能生存。

  • 局促的睡姿 可敬的担当

    局促的睡姿可敬的担当(民生观)。贴心用心、敬业爱岗,看似只是完成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实际上是增加公共福祉。个个体谅尊重他人的辛苦,也是为敬业精神加油鼓劲。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