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此地钱少速来”广告刷屏警醒了谁
和静钧
//www.workercn.cn2018-04-28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一则来自贵州某地方高校文传学院的人才招聘广告,在网上多个平台刷屏。其“学校一般、待遇一般、交通一般”的诚恳相告,广受人们好评,被称为“史上最耿直的招聘”。乃至于当新的一板一眼的文字,替代了原本的文案时,翻转的差评潮随即而至。有人把这总结成“无趣战胜了有趣”。

  这一“刷屏招聘”,至少在三方面获得了传播效应上的倍增性成功:一是受众的共鸣。除了网友们的各种点赞和评论,据报道,广告刷屏后,已经有北大等高校的博士打电话进行咨询。

  二是渠道新颖,拉近彼此距离。广告一开始在朋友圈流传,后在各类社交网站与自媒体上流传,然后传统媒体也加入传播。推动这般频繁二次传播的,不仅仅是其新颖和有创意的方案这类“噱头”,还有满纸以诚交心、直白相告、真心相邀的“厚重感情”。

  三是价值中立,以人为本。招聘广告并不突出“砸钱”“砸房”“砸户口”,也不强调“成果”“项目”,而是突出一个适合人之尊严的“闲暇”,甚至还有“小确幸”,如当地市场上实惠的牛肉价格。

  这一“刷屏招聘”收获的不俗社会效应,至少对当前各地热火朝天的“抢人大战”颇有启发。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大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小到单位与院校,纷纷推出了各自的人才引进计划。“票子”“房子”“户口”等一系列优渥物质条件如雪片般飞来,看得人们眼花缭乱。而在一定的时间阶段中,全国人才的总储备(存量人才)与新人才的产生(增量人才),数量基本是保持不变的。这种情况下,各地最后比拼的条件往往是“钱”“房”这些硬条件,但反而效果并不明显:一是诱发一些人才待价而沽,忠诚度下降;二是各地忙于挖墙脚。一些城市或单位感觉花费与支出够多,但吸引来的人才水平与数量却不如预期。

  必须在人才引进中突破这样的认知误区,认为人才只是物质的奴隶,引进人才只是“一锤子买卖”。这样的误区必然导致不重视后续的人才精神上的发展需求,不重视“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规律,从而出现一边在引进人才,一边又在大量流失人才。我们注意到,一些条件艰苦的边远地方,在人才安置与后续发展上,重视在职称和评优等方面的不拘一格,这些都是好的经验。在今天社会分层加速与社会群体更趋活跃的时代,人的价值的体现,往往不再处于马斯洛需求的低层次上。只凭“物质诱因”驱动,越来越会发现工作不对路。很多人才的工作与生活地点的选择取向,已经大不同于物质匮乏的时代。一些以往在吸引人才方面占据优势的地方,已经有了人才外流的苗头。

  这则意外爆红的招聘广告,虽然被自己的动作纠正重返俗套,而失去了进一步追踪研究的社会学价值。但小地方能做到的和不能做到的,大地方在进行“抢人大战”时却可以引之为鉴。新时代,必然呼唤新思路与新方法。

      (作者是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