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乡村振兴切忌刮风搞运动
乔金亮
//www.workercn.cn2018-01-05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乡村振兴是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能刮风搞运动。现阶段,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要分类指导,因村施策,体现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多听农民呼声,多从农民角度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动员令已让各地积极行动起来,但也有少数地区露出了一些不好的苗头。一些县乡搞层层加码,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一些地方借机酝酿大拆大建,在农民宅基地上搞别墅大院;一些地方对乡村振兴“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是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能刮风搞运动。

  现阶段,乡村振兴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国际经验表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必然要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和重生。对我国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医治因乡村衰退而导致的“乡村病”的一剂良方。乡村振兴包括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全面振兴,这决定了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

  对地方来说,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也不是建几个产业园、修几条公路了事,而是要持续推动要素配置、资源条件、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业农村倾斜。要把农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一件找出来、解决好,不能开空头支票,要解放思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破解困扰“三农”发展的难题,增加农民群众获得感。解决好农民的出路问题,让进城的进得放心,让留村的留得安心。因此,各地要有历史的耐心,不追求速度,把工作做实做细。

  乡村振兴要分类指导,因村施策,体现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当前,我国乡村形态格局正处在大演化大调整时期,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明显。从经济发展上看,东部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亿元村,但在中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还有不少空壳村、贫困村。从资源禀赋上看,有些农村土地面积大、特色资源丰富,但也有些农村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了解乡情方能精准施策。具体来说,对具备条件的村庄,要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要统筹保护和发展;对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要加大生态移民搬迁力度;对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来说,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多听农民呼声,多从农民角度思考。与城市相比,传统村落和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特殊标记。振兴乡村,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更好保护乡村村落和传承优秀乡村文化。中国的乡村不能是城市的翻版,也不是欧洲式的农庄,要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西洋化。应把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保护好山水田林湖草,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尤其要强调的是土地。乡村振兴不是让城里人去乡下买房置地,在农民宅基地建别墅大院、私人会所。要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宅基地不能违规违法买卖。中央提出宅基地制度改革,目的是进一步盘活宅基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用好乡村的耕地、农房等,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和土地增值收益。让农村改革的好处更多地落在农民头上,而不是被其他一些主体独占;避免农村集体自身分配不均。

  总之,乡村振兴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