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乡村振兴要瞄准薄弱环节
张 毅
//www.workercn.cn2017-11-1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勾勒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蓝图。乡村振兴,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的加强版、升级篇,振兴就要找差距、补短板,加强“三农”发展的薄弱环节,尤其要顺应农民兄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着重解决“三农”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有哪些不平衡呢?
  首先是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东中西部农业基础、农村面貌、农民收入的差距,不言而喻。可以说,整个东中西部的差距,主要是农村的差距,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基本在中西部的偏远农村地区。
  其次是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尽管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城乡差距有所缩减,但“救护车一响,半头猪白养”“一人上大学,全家拉饥荒”的状况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远没有消弭。
  再者是“三农”内部发展不平衡。生产生活生态,“硬件”上得比较快,现代农业显著提升,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但“软件”改观比较慢,基层组织力量不强,乡村治理滞后,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结合不够紧密,发展欠缺。优秀传统文化水土流失,新的先进文化耕种不足,不良文化乘虚而入,因此,树立文明乡风任务艰巨。
  这些“不平衡”,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农业大国长期存在的,是基本国情决定的。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为消减这些不平衡作出了巨大努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但仍然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三农”发展同时暴露出一些“不充分”问题。这是因为,“三农”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而且在新时代,其变化还会不断加深。老观念、老思路、老办法不灵了,必须换脑子、换频道,适应新形势,开辟新局面。
  比如说,一杯奶的问题。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尽管国内奶企知耻后勇,奶制品质量普遍提高,但仍然有许多爸爸妈妈给孩子买进口奶粉。还有“一根黄瓜”“一棵蔬菜”问题,家庭主妇总是交流怎样去除农药残留、怎样吃着放心。这些固然有民众认识上的偏见,但的确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要求高了,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压力很大,空间也很大。
  再比如,上学问题。随着农村撤点并校,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路,一些家长干脆到乡镇、到县城打工陪读。还有就医问题、卫生问题,等等。农民兄弟也希望水龙头一开就能冲澡冲厕,过上干净舒适的生活。他们欢迎高铁、高速公路下乡,反对垃圾围村、污染转移。尽管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但农村民生保障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缺课太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补上的。
  还比如,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利益纠纷大大增多,官司怎么打、律师怎么请?随着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空心化问题凸显,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怎么解决?当前迫切需要提供针对农村特点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迫切需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人才。这都是需要充分发展的。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方向,必将为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建设注入更大的动力和活力,也必将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铺就亮丽的底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政领导同志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上也需要加强版、升级篇,需要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到“三农”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