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适度抑制人民币升值央行小试牛刀
鲁宁
//www.workercn.cn2017-09-12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昨天,央行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从此前的20%直接下调至零。

  此举的直接效用有二:市场法人和自然人远期购买外汇套利的成本因此而有所下降,提供远期购汇服务的商业银行,相应的服务成本亦相应降低;适度抑制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逐步将人民币重新纳入双向波动的调控笼子。

  普通中国人对央行向商业银行收取存款准备金制度已早有耳闻,但对央行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却十分陌生。甚至常年需反复购汇结汇的多数中小外贸企业,也很少能说出个所以然来。鉴于此准备金是向商业银行收取的,即如对此“金”有所了解的外贸企业,也很少在意上心。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商业银行提供远期购汇服务的成本一旦上升,最终都得由购汇人买单。

  远期购汇套利曾经历长达一年有余之疯狂。2015年四季度至2016年前三个季度,明显超越实际需求的全民远期购汇套利,成为国内外汇储备一度有跌破3万亿美元大关趋势的“帮凶”,在不自觉中扮演了集体唱空中国经济前景“吹鼓手”的角色。

  去年下半年起,人民币一贬再贬,人民币对美元一度有跌穿7比1关口之虞。天有不测风云,就算金融大鳄索罗斯之流,人算亦敌不过天算。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神话,因特朗普上台导致的“美国乱象”而明显放缓,令美元重新走软,客观上减轻了人民币持续贬值压力。

  当然,人民币重新企稳,更大功劳要记在中国政府所采取的组合式汇率调控政策上(包括央行果断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尤其不能忽视已持续大半年的金融全面整治风暴,对稳定汇率所产生的巨大溢出效应。金融去杠杆动了真格,各路资金重回实体经济趋势渐显,远期购汇套利的投机资金总盘子自会相应减缩。

  一段时间来,也有舆论将人民币持续震荡式贬值,以及国内外汇储备的快速缩水,归咎于“8.11”(2015年)汇改的步幅迈得太大。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深化汇改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环节之一。这一步迟早都得迈出去,早晚都得支付不菲学费。正因为有如此定力,针对“8.11”汇改中出现的远期购汇套利疯狂,政府没有急病乱投医,更没有踩“急刹车”,而是综合施策,主要借助药性温和的“中药”进行“中性调理”。观实际效果,大到政府金融宏调能力,小到央行调控汇率和汇市,其火候拿捏,精准度与灵活性把握,均随中国经济稳健运行而成长。

  有舆论还认为,美元走软是人民币重新进入升值通道的主要福音。是的,人民币从接近跌破7到前天差点站上6.5,既有美元相助,更有“中性调理”之功劳,但这些均系外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笔者以为,最主要的内因,首先当数中国经济重新企稳趋好,旧动能转换明显快于市场和业界预期;新动能所产生的拉力,更让处心积虑唱衰中国经济者心生嫉妒恨。否则,今年以来,IMF、世界银行及各大国际投行,不可能连续数次上调针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

  经济全球化之后,人民币升值过快同样不利于中国经济进一步企稳趋好,7月份,中国出口增幅跌至11.3%,上个月跌破两位数至6.9%。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必致出口进一步下滑,对企稳趋好形成反向拉力。

  昨天,随着央行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靴子落地,人民币应声结束“十连涨”调头上行。下一步,在央行评估“用药疗效”后,若有需要,很可能再择机出台新的调控举措。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