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理性看待高校“跑腿经济”
付 彪
//www.workercn.cn2016-11-23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鄢奕没有想到,4年前他设想的收费代拿快递的跑腿业务,如今已经在手机应用上实现,并在各大高校悄然兴起。“双11”过后,高校快递数量激增,大学校园内“求代拿”的需求成倍增长,乐于“跑腿”的学生也从中发现商机。代打热水、代取外卖……高校里的“跑腿经济”值得关注。

  事实上,高校“跑腿族”并不是一个新词汇。早在五六年前,发现替人“跑腿”中蕴含商机的大学生就不在少数。当时还是以家境贫寒的大学生为主,每月因此产生的收入有500元左右。如今,这已不是贫困学生的专利,而成了一种经济现象,即“跑腿经济”。目前对“跑腿经济”的解读,基本是“两边倒”:一边是赞,认为“跑腿经济”没什么不好,是供求关系的一种平衡,值得鼓励;一边是弹,认为这是高等教育的悲哀,大学这座象牙塔里不应有铜臭飘荡。在笔者看来,这两种解读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没有全面理性地进行考量。

  不可否认,替人跑腿,一则可以获得一定回报,缓解经济压力;二则可以真实地向社会靠拢,多一些实践经验,确实没有什么不好。但也要看到,大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如果成天想着“跑腿经济”,势必影响学业。况且,“跑腿经济”也存在风险,如果包裹遗失或损坏,是要由“跑腿族”负责的。更需注意的是,“跑腿”业务范围的盲目扩大,比如替人代课、代为点名,冲破了边界,就会带来更多新的问题。

  至于“高等教育悲哀论”,也属危言耸听。大学诚然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但也要与社会接轨。“跑腿经济”算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一个预演,这种经历和锻炼,并不亚于真正的实习,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

  总之,高校“跑腿经济”需要理性解读,肯定其积极的一面,对其带来的安全风险和负面影响也要提前加以防范或予以规范,一棍子打死总是不好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