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治假国家队”不能只是阿里独角戏
邓海建
//www.workercn.cn2016-03-15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我们今天不是启动一个打假阿里队,而是启动一个打假中国队。”马云近日现身阿里巴巴治假团队誓师现场,对着300多名员工喊话。这是马云新年之后第一次现身业务会议。马云认为,用互联网方式治假,第一是不能局限在阿里平台内部,第二是不能被动打假而需主动出击。“如果我们以前打老鼠打得满头大汗,现在我们要消灭的是老鼠生存的环境。”(3月14日 凤凰网)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写入“新经济”一词。新经济离不开新消费。“新消费我做主”——今年3.15主题直接聚焦网络消费,也让网购等新兴消费形式的矛盾再一次走向前台。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全国消协组织受理远程购物投诉20,083件,占销售服务类投诉的69.86%.在远程购物投诉中网络购物占比95.41%,比去年同期上升3.13%.在远程购物中,消费者主要投诉的对象涉及电商平台、以微商为代表的个人网络商家和电视购物等方面。最新消息称,职业打假人王海表示,今年不排除去打网红、打微商。可见,网友在开启“买买买”模式的同时,网购陷阱也是“火力全开”。

  这些年,电商打假与各种“剁手节”一起,成了中国特色的消费话题。假货究竟肆无忌惮又铺天盖地到什么地步?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随便去各大电商网站就能轻易“采样”。

  阿里祭出“灭绝师太”等大杀器打假,确实值得点赞。而事实上,借助主流电商的信息优势,顺藤摸瓜惩治假冒伪劣,是颇为有效的现实路径。比如仅2015年4月至9月,阿里向执法机关推送售假团伙线索717条,获各地执法部门立案的为330条,被破获的案件为279起。期间,阿里协助警方捣毁制假、仓储、售假窝点60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15人。不过,阿里的“治假国家队”,纵使姿态再高、初心再美,终究是“企业属性”。在充分竞争的电商领域,企业打假会不会受自身利益的掣肘、会不会成为同业竞争的“暗器”——这个担心并不算杞人之忧。何况,行业自律与企业自治,终究是打假中的“配角”而已。

  “治假国家队”的主角,当然在于权力部门。

  2015年1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用3年左右时间,有效遏制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随后的年底,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在北京与阿里巴巴、苏宁、京东及一号店四家电商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并组织这几家签约电商开发了“‘产品质量承诺’企业执法检查结果公开查询平台”。这些努力,是打击电商领域假货的重要环节。但,眼下净化电商市场,还有两点重要考量:一是职能部门的声音,不能比电商还弱。假货波及面广,要发现线索、严惩不贷,就必须倚仗网民的力量。这是打假治假的关键。二是用互联网思维打假,技术与技巧不能比制假售假者还要滞后。网络售假有网络售假的特点,如果取证程序等不能应时而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电商目光长远地主动打假,这固然是好事一桩。如何将这种热情融入官方“治假国家队”的版图上去,考验的也许不仅仅是公共治理的功夫与智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