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靠忽悠造不出中国的“苹果”
张俊
//www.workercn.cn2016-03-09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每一个产业在快速扩张时都会或多或少产生泡沫。去年,中国有八千多支基金在寻找投资机会,此后短短几个月就突破了一万家。问题是“狼多肉少”——成千上万的基金,哪有那么多创新项目?

  活跃的资金对创业者带来了福音,使部分初创型企业成长起来,但也使一部分创业者迷失了自我。我在北、上、广、深等10个城市做创业导师和投资时发现:现在很多创业者在做商业计划书时,迎合投资人的喜好,就是忽悠,似乎放弃了BP的本质——产品。他们的“优势”不是做产品,更像是擅长在政府和投资人面前做口若悬河的演说家。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很多人问我,什么样的项目才是VC、PE心中的好项目?我的回答是:拥有核心创造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项目更容易得到投资人青睐。但要做成这些项目并不容易。

  以前,中国通信技术行业有“五朵金花”,包括巨龙、金鹏、中兴、大华、华为。日往月来,时移世易,现在的世界排名是华为第一,爱立信第二。华为用27年时间,就像一根针一样深深扎在通信行业,直至把通信技术做到全球第一。这告诉我们,创业者要做什么?创业者不要总想做线、做面;而政府要引导创业者静下心来,做好产品。要像华为一样一根针扎下去,找到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去突破,在点上突破,而不是去整合、集成平台等华而不实的东西。请记住,在创业界,好酒不怕巷子深。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苹果模式,正因为它当初将整个键盘设计成只保留一个HOME键,这种原创性设计引来大批模仿者。苹果的成功也揭示了硅谷崛起的秘密:有足够的风险投资、聚集了全世界IT行业的精英,另外美国包容的文化理念给了年轻人敢于试错的机会。

  反观国内,现在资金很多,但真正有价值的项目很少。某种程度上,中国现在的创新土壤不支持大批原创项目的出现,很难诞生“从0到1”的跳跃式原创项目,诞生的更多是“从1到N”的渐进式项目。而这,恰恰需要政府引导去做。

  做原创,主体是企业;助力企业,不仅需要风投给力,政府也要扮演重要角色。最近,上海市政府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出台了风险投资机构亏损可获政府补贴政策。虽然细节有待商榷,但方向是好的。我们不会被政府的补贴左右自己的判断,而会积极地去分析项目、规避风险。但政府的这种姿态是一种担当。这种担当,可以让投资更多地往创业前端靠,给“从0到1”的原创项目插上资本的翅膀。

  这种担当是改革年代的大方向。它能够让创业者在巨量资本面前回归理性,回到扎扎实实做产品的路子上;也会让资本更好地成长起来,合力把双创做得更好。

  (作者系赛伯乐投资集团高级合伙人、国家物联网标准专家、华为前副总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