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魏建国:“做精”比“做大”更强
//www.workercn.cn2014-07-28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常说中国的企业要做大做强,其实“做精做强”可能更准确。把产品做好、技术做优、服务做细,企业转型就完成了一半

  中国经济转型,企业家思路的改变很关键。从发展阶段来看,当前的中国类似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德国,经济比较粗犷,靠的是劳动力的低成本,较为严重的污染,较高的能耗水平。这些都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但是,我们还有更大的隐患,就是企业家粗放式的管理和经营。

  中国的机械制造要走到世界制造业的高峰,必须走一套精细化的路,既需要产品的精细化,也需要人的精细化。在德国,国民收入的35%用于人力资本,所以他们的铆工、钳工、焊工,包括电脑操作人员都非常的分工精细、技能专业,这来自企业家精细的管理水平。

  中国企业家完全可以做到精细化。比如传统的上海纺织工业,走的是粗放型的老路子,曾经难以为继。转型怎么转?企业家们就想,做细纤维行不行?做高质纱行不行?一切白手起家,从国外引进技术、开拓市场,最终取得了成功。一个行业的华丽转身,往往就从一个企业家的冲劲开始。我们经常说的转方式,落到企业家身上,无非就是面向市场的精细二字。

  有个阿尔卑斯山雄鹰的故事。它们寿命可达70岁,但在中年时喙、爪子、羽毛都会老化,无法狩猎,摆在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安静地等死,二是去阿尔卑斯山闭关5个月。在那150天里,雄鹰不停用嘴敲打坚硬的石头,不停用爪子摩擦以便脱皮,最后还要用嘴和爪子将钙化的羽毛撕掉,从而生长出新的皮、新的羽毛……而后,饱受折磨的雄鹰获得重生,再次翱翔于6000米雪山之巅。

  以短痛换来新生,一只雄鹰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又何尝不是?今天如果不改,不激励企业家们朝着精细化方向前进,将会错过又一历史机遇。我们总说希望中国的企业做大做强,其实,“做精做强”可能更准确一些。比如有的知名手机生产商,不断地在性能上向深处挖掘,随之而来的就是利润向广度拓展,反观国内不少企业,只想着如何模仿、如何造价低,结果只在低端徘徊,压根上不了竞争的台面。

  中国企业的精细化转型,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服务贸易,比如婴儿的服务、老年人的服务,在城镇化过程中都有很大提升的空间。二是走出去,比如去国外市场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无论怎样选择拓展的空间,外部的体制改革总是重要的突破点。财税改革,砍掉一切不必要的税费,让企业有充分、持续的活力来搞精细化管理;金融改革,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以增强竞争的“后劲”。

  精细化意味着要淘汰掉旧的思维,思维调整不了就要淘汰人。挑战自己,这个过程相当痛苦,但“做精”是一场脱胎换骨的转身,也是一轮潜移默化的转念。把产品做好、技术做优、服务做细,企业转型就完成了一半。

  像阿尔卑斯山雄鹰一样翱翔于世界,需要我们的企业家学会精细管理,学会忍受阵痛,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识得到升华。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