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马志刚:用市场的手敲重组的“锣”
//www.workercn.cn2014-04-11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兼并重组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一剂“良方”。但并购主要是企业自身的事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企业比政府更清楚。只有让企业在兼并重组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做到用市场的手敲重组的“锣”,企业才会愿意重组、能够重组、有信心重组。

    最近,山西省首批焦化行业兼并重组主体企业名单公示,在业界引起不小震动。这代表着一股潮流。今年以来,在政策松绑和国企改革加快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不少地方引导增强企业并购意愿,医药、钢铁、煤炭等多行业深度兼并重组大有“山雨欲来”之势。

    兼并重组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一剂“良方”。当前,全球市场需求不旺,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些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迫切需要通过兼并重组,或者获得新的业务增长点,或者实现规模效益,或者得到急缺的资金、技术。尤其是眼下,钢铁、建材、化工和造船等传统行业,以及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问题都很严重,已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绊脚石”,企业日子不好过。加快兼并重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钢铁业尤为明显,面对产能利用率仅7成多、钢价持续低迷、行业整体亏损的现状,怎么办?靠行政命令把高炉推倒是一个法子,但最有效、副作用最小的一个办法是把兼并重组这面“锣”敲得更响些、把产业集中度提上来。企业小而分散,集中度不升反降,“小高炉”遍地开花,是这些年钢铁业产能过剩加剧的直接原因。其他过剩行业与钢铁业的情况类似。加快兼并重组,对分散产能进行优化整合,一则可为部分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找到市场“出口”,降低退出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则有利于推动优势企业做强,增强行业发展的协调和自律能力。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兼并重组对小到企业、大到国家宏观经济都十分重要。20世纪初,美国历史上掀起过5次著名的并购浪潮,通过横向、纵向、跨行业、跨国等多种形式,诞生了通用电气、福特、思科等一大批行业巨头,并把美国很多产业从无序竞争泥潭中解救了出来。从我国二级市场上看,兼并重组概念也历来是投资者追捧的对象。今年初,搞汽车零部件销售的世纪华通发布公告,拟收购天游软件和七酷网络股权,复牌后该公司股价连续十几个交易日涨停。

    加快兼并重组乃形势所迫、大势所趋,现在的问题是,跨区并购难度大,部分地方考虑GDP、税收、就业等因素,不愿本地企业被外地企业兼并;审批环节多,有时候审着审着就把企业的并购机会给审没了;兼并重组税收负担较重,人员安置和融资成本较高,融资手段也相对单一。而这些问题又集中体现在“政府之手”对兼并重组干涉得太多。并购主要是企业自身的事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企业比政府更清楚;政府的职责应是创造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消除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防范重组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果政府搞错角色定位,仍在一厢情愿地搞“拉郎配”,不以市场为“发动机”;如果跨地区并购利益分享机制不能建起来,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依旧,那当下企业并购的积极性从何处来?并购的负担又怎么降下来?兼并重组的势头和效果自然也会被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前不久,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提出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市场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针对的就是兼并重组中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接下来的兼并重组浪潮能不能更猛烈些,关键在于能否尽快把此《意见》细化、再细化,落实、再落实。只有让企业在兼并重组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做到用市场的手敲重组的“锣”,企业才会愿意重组、能够重组、有信心重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