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邓海建:5亿“烟雾箱”里的“雾霾经济学”
//www.workercn.cn2014-03-03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家欲在北京怀柔建设世界最大的“烟雾箱”以模拟灰霾的形成和治理,项目并已得到批准。3月1日,该项目筹备负责人表示,的确有建设此项目的意图,但其作为一庞大的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研究计划的组成部分,目前尚未得到发改委批复。整个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的计划比较庞大,目前初步预计需5亿元预算。(3月2日《新京报》)

    5亿元预算,不是小数目。这些天,英国人的泡沫棚子、国际学校会呼吸的运动馆,都成为治霾的“高贵”创意。当雾霾见怪不怪地天天串门的时候,我们都懒得戴个口罩表示下纠结的情绪。一场持续一周、波及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大雾霾刚被风吹散了一天,北京等城市的天空又现灰色。目前,盘点全国29个省份已发布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雾霾”成为仅次于“改革”的第二大热词。如何缓解“十面霾伏”、保障呼吸安全,已是民生最大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别说花5亿元建设“烟雾箱”研究雾霾,就是更大的代价,只要卓有成效,民众也断无反对的意见。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科学论证及评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共需投入17500亿元。此前,有消息称,未来几年,首都治理雾霾投入将高达7600亿元;上海则明确表示,2014年,“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转化为具体投入金额,约为700亿元;武汉市拟5年投280亿元向雾霾宣战,确定十大任务、36项具体措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钱,不是小数,反映了自上而下治霾的信念与决心。但不得不多问两句:一者,即便这些资金砸锅卖铁也要到位,定能唤来昔日天高云淡的澄明?成本与收益,恐怕未必有完美的逻辑。二者,如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从投入治霾的数字看,与当年制造雾霾产生的污染收益相比,究竟谁赚谁亏?

    民生问题,要讲究“穷人经济学”;治霾问题,恐怕也得考量“雾霾经济学”。

    有人说,基于污染的黑色增长为地方政府创造了大量GDP,而接下来的新一轮治霾运动又会拉动消费产业的发展,这就像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写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中的“破窗悖论”——以破坏带动增长。这样的增长,在账面上是有意义的,但从人的发展、生态自然的平衡来说,终究是百无是处的恶例。数据显示,中国的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而据环保组织测算,过去5年来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仅公众健康损失已超过6000多亿元。这还仅仅是雾霾之害中的冰山一角。可见,与雾霾每年给经济社会造成的庞大经济损失与健康威胁相比,制造雾霾带来的眼前收益、防治污染催生的经济收入,早已入不敷出。

    雾霾是个动态的过程,砸多少亿元研究雾霾,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能不能别一边斥巨资治霾,一边又放任雾霾的产生与铺陈?就像有的家长一边给孩子的教室集资装空气净化器,一边又在吃烧烤、放烟花一样。也许,面对5亿“烟雾箱”里的雾霾经济学,我们还需要从源头上算算一些得失类的数学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