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名考生放弃清北,也是让教育回归理想-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热点聚焦

8名考生放弃清北,也是让教育回归理想

​余人月
2019-08-19 15:35:54  来源:红网

  安徽亳州市第一中学,8名考生高考成绩已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却集体放弃了这两所名校的志愿,只为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8月16日 人民网)

  这几名考生按分数可以上清华、北大,也得到了录取的承诺,由于进入不了自己心仪的相关专业,便改报了其他院校。这种放弃需要勇气,却是理性务实的选择。由于专业非所愿,一些考生在大学期间学的纠结,毕业后的求职也是磕磕碰碰。江西宜黄县理科高考状元杨仁荣,本来喜欢物理,却被飞行设计专业录取,大学四年,就几乎没去听过专业课,毕业后差不多换了十几份工作,觉得没有成功,与家人失联9年。这种人生坎坷,就与填高考志愿有关,这样的例子时有所闻。选择学校的名气,还是选择合适的专业,对考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与其图一时虚名,不如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做好铺垫。有硕士、博士毕业的,又重新高考改行学医,如此兜兜转转,也与专业志趣有关。

  8名考生放弃清华、北大,跟一些高职高专比本科院校还受青睐是一个理,反映出考生的理性与清醒,择校不如择业,人生规划从大学就开始布局,也是避免以后的弯路。8名考生能顺从内心的选择,与所在学校的开明与支持也分不开。多少中学,为了学校的声誉,逼着学生报考清华、北大,只是一种赤裸裸的自私行为,而非考虑学生的要求与以后的出路。曾有高校的招办老师爆料,某中学的校长要求该校全部20多名高分考生,必须报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有考生因拒绝学校要求,被轮番“劝说”长达6小时……校方的理由,上清华、北大就是为母校增光,背后却是学校的教育政绩与利益,包括学校的排名与奖励,学生成了学校沽名钓誉的工具。

  8名考生放弃清华、北大,对社会各方都是启示。名校固然值得尊敬与向往,却并非高考的唯一目标与终极使命,教育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为了定制出名校生源。高考的理想不是为了上清华、北大,而是找到深造的道路与向上提升的出口。虽然近年来要求淡化对高考状元的关注,但名校掐尖依然故我,清华、北大热居高不下,想参观两校的校园都要提前预约才行,就是因为被一些培优机构与旅游团体组织来参观的中学生太多,从小就给孩子打鸡血,灌输非清华、北大不上的思想。上名校成了衡量考生与生源学校成功与否的指标,成了教育指挥棒,这种畸形的教育观,让学生背负了沉重的压力,也给家长造成教育焦虑。

  上大学是为了自我完善,不是去镀金,而是去取经。名校的光环,只能闪耀一时,并不能让人生得到永远的加持,爱己所爱,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通行证。如果社会选才用人也能摈弃成见,放下对名校生源的追逐,只论合适与否,不看出身高下,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考生,放弃非清华、北大不上的迷思。当清华、北大热能适当降温,上大学成为心灵的自由选择,放弃名校不再成为新闻,教育也就真正回到理想的状态,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凸显出应有的价值。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既然敢亮招牌,就要有被监督的准备

    就在上月底,和林格尔县也召开了政务服务相关会议,提出要“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做到“资料互通、信息共享”。期待该县这项工作能真正做实,起码那个收据抬头是“乐乐百花摄影店”的窗口,该好好整治一下了。建议群众再遇到这样的窗口,不要向物价部门投诉,这不是单纯的物价问题,不妨打给纪委试试看。

  • 中工时评:游学与否不只是钱的问题

    暑假已过数周,不少家长都让孩子参加了暑期游学项目,特别是赴海外游学,费用自然不菲。高昂的游学费用,让一些家长感慨“养不起娃”的同时,也带来了攀比现象,最终却让鱼龙混杂的游学中介机构获益。

  • 中工时评:二青会:面向未来的青春约会

    8月8日晚,在第11个全民健身日来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二青会)在山西太原隆重揭幕。

  • 中工时评:摘牌有力量,挂牌才更显分量

    7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其官网发布了一篇公告,对复核检查严重不达标或存在问题的7家5A级景区进行了处理。这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乔家大院”,它被取消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

人物

  • 杨冠淼:此生不渝年少志

    81岁的杨冠淼在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工作60余年了。1958年,为支援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上海华东钢铁建筑机械厂召开动员大会,准备抽调一半的人员和设备到广西柳州一个新的工厂,杨冠淼就是其中一员。

  • 强国脊梁:“超导斗士”赵忠贤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温超导研究实现了从“起步”“追赶”到“领跑”的跨越,这一切成绩,都离不开一个人——赵忠贤。

  • 共享厨房的善意 温暖生命脆弱的时光

    王睿的厨房,只有15平方米,却有上千人在里面张罗过一日三餐,可见需求之大。然而,千余人,在全国2000多万的住院病人中,又是多么微小的比例。

  • 对吃“11个包子”的消防员,不能止于感动

    据了解,视频中这位消防员名叫吉侯牛培,来自四川省雷波县,彝族人。8月10日苏州市太仓消防救援大队城西消防中队接到排涝警情,随即赶赴现场;从当天下午3点多,一直在现场进行处置, 由于救援过了饭点,便利用消防车回单位更换装备的时间,从单位食堂带了些包子给参与救援的消防员充饥。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