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男生弑母” 法律手段不能成为摆设-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热点聚焦

“12岁男生弑母” 法律手段不能成为摆设

欧阳晨雨
2018-12-13 10:58: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并不成熟,在立法上有所区别,固然无可厚非,但在法律执行层面同样“宽容”,则是有违法治精神的“纵容”。

  又是一起令人震惊的家庭血案,但凶手还是一个孩子。

  12月2日晚9点半左右,益阳沅江市泗湖山镇发生一起未成年人持刀杀害亲生母亲案件。34岁的死者陈某,被人杀死在自家卧室,凶手正是她的儿子、12岁的吴某。由于未达到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吴某已经被警方释放。据报道,其亲属表示想把他送回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当地教育部门希望吴某家属将他转校。

  根据法律规定,12岁的吴某“犯事”,的确应当得到宽宥。最高法《关于拐卖人口案件中婴儿、幼儿、儿童年龄界限如何划分问题的批复》中规定,“六岁以上不满十四岁的为儿童”。依照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既然不负刑事责任,也就不能追究刑事责任。其实,身为“儿童”的他,尽管犯下了恶行,甚至不用担心被行政处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

  但是,是不是对于犯下滔天罪行的吴某,就只能“由家长接回监管”呢?刑法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有类似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依法收容教养”。也就是说,除了家长“管教”外,“政府收容教养”也是应对措施。

  然而,现实中的“收容教养”,却有不少问题。首先就是,收容教养的条件过于模糊。尽管刑法规定了“必要的时候”,但究竟什么时候才属于“必要”,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影响了实践操作。根据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需要送劳动教养、收容教养的,应当从严控制,凡是可以由其家长负责管教的,一律不送”,这样“谨慎”的立法措辞,同样限制了收容教养措施的实践适用。

  其次,执行收容教养场所不够统一。有的地方将收容教养人员送进工读学校,有的则是在少年犯管教所。根据《关于办好工读学校的几点意见》,工读学校的招生对象是“十二周岁至十七周岁有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不适宜在原校,但又不够少年收容教养或刑事处罚条件的中学生”。由此看来,收容教养在工读学校执行并不合适。

  根据公安部《关于少年犯管教所收押、收容范围的通知》,“收容教养的期限一般为一至三年”,少年犯管教所只收押和收容“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年满十四岁和不满十八岁的少年犯”“由政府收容教养的犯罪少年”。这一规定虽然明确了收容教养的场所可以是少年犯管教所,却也有收容教养“刑罚化”之虞。

  从实践来看,收容教养的适用并不多见。比较有名的,就是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公安机关认定其寻衅滋事,他被收容教养1年。究其原因,尽管有收容教养制度不够健全完善的因素,但从根子上看,则与应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理念相对滞后不无关系。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并不成熟,在立法上有所区别,固然无可厚非,但在法律执行层面同样“宽容”,则成了有违法治精神的“纵容”,对于受害人及其亲人是一种不公平,对于法治文明更是一种漠视。

  回到这起案件,一个12岁的儿童置亲情和伦理于不顾,以残忍手段杀害亲人,之后也没有任何悔罪的表现,甚至还认为,“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这是理所当然应由法律调整的反社会行为。在立法和执法层面,理应有明确应对。一方面,国家立法应当调整对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另一方面,也应把法律规定的“收容教养”等措施用足,更好地教育和挽救未成年人。只有让违法者付出代价,才能有力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乱象。

欧阳晨雨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有更多“买菜叔”,社区更温暖

    日前,《人民日报》报道了一则“买菜叔”的故事,让网友直呼感动。“买菜叔”名叫季洪球,是苏州一个小区的门卫。他在本职工作之外,义务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跑腿买菜,一干就是20年。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买菜叔”只是一个普通人,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但他能在岗位上灵敏地捕捉他人的需要

  • “4次让座”的动人力量

    近日,浙江慈溪四年级小学生黄唯成了“网红”。他在慈溪293路公交车上,短短12分钟连续4次让座,如此暖心举动被同车乘客拍成视频,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有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普通人的善行、公共空间的文明,总能带来满满的正能量。在医院

  • 刍议智为与勇为

    日前,鞍山一位老人在结冰的湖面上行走不慎坠入冰窟窿。鞍山市消防员在营救过程中,因冰面突然大面积崩塌,也掉进冰冷的湖水李铁作为一个消防员,在施救的过程中英勇牺牲。前时,江苏省在第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审议了关于删除了见义勇为要“不顾个人安危”的表述,提出了见义智为。

  • “我们面前没困难”

    【人物】“光明扎西”张晞【故事】“只要组织需要,我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中国国电龙源西藏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晞,2007年底进藏工作。中国建造者的极限在哪里?很多人会将目光投向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片美丽的土地,却让建造者前进的步伐有些吃力。高寒、缺氧、冻土等自然条件,不仅在技术上挑战工程极限,更是对建造者身体和精神的严峻考验。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