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消费品测评不能乱评
李英锋
//www.workercn.cn2018-06-05来源: 海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有网友在挑选防晒衣时参考了一家第三方消费品测评网站,却发现该网站推荐的一款产品曾被曝光虚标防晒指数。近些年国内涌现出多家第三方测评平台,通过对产品测试评级,在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购物决策的参考。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第三方消费品测评机构或个人鱼龙混杂,反而让消费者不知所措。(6月4日《工人日报》)

  消费品测评是一种消费服务,属于消费监督的一部分。消费品测评平台的快速发展,意味着消费体系的功能进步。消费品测评给消费者“货比三家”提供了方便,能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功能参数、消费体验等信息,可以成为消费者的好参谋、好助手。同时,消费品测评信息也能让商家更全面地认识所提供的商品、服务,有助于商家做出改进,优化服务,提升质量。

  然而,眼下,消费品测评还处于自发生长阶段,缺乏行业规范,且门槛极低,几乎人人可评。测评平台芜杂混乱,测评能力不一,测评质量良莠不齐。消费品测评也缺乏行业标准,不少平台自定测评标准、测评方法和侧重方向,彼此得出的结果往往迥异。更有甚者,有的平台罔顾事实,发布掺水、虚假的测评报告。乱象丛生的消费品测评不仅无助于消费者理性选择,反而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权益。

  消费品测评不同于普通的消费者评价。依据新《消法》第十五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也就是说,任何一名消费者都有权对相关商品、服务的品质、功能、消费体验等进行评论,这种测评权是无门槛、无条件的。但消费品测评平台居于第三方的位置,不是普通的消费者,所做出的评价也不是基于消费关系,而是基于一定的商业关系。所以,消费品测评应该具有规范性、严谨性、权威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因此,有必要给消费品测评戴上“法律笼头”“标准笼头”。立法部门、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应该通过完善法律、出台细则或解释、制定行业规范等途径,明确消费品测评的性质、边界和法律后果,明确行业准入的主体资格、条件和门槛,明确测评的方法、范围和标准,明确退出机制、失信惩戒机制和“乱评”的法律责任,切实约束规范消费品测评行为,保障测评的公平与质量,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