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消费品测评机构别成了托儿
刘 勋
//www.workercn.cn2018-06-05来源: 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第三方消费品测评结果可以“私人订制”时,客观性、公正性则荡然无存,发表商品的正面积极评价其实就是变相的广告

  日前,有网友在挑选防晒衣时参考了一家第三方消费品测评网站,却发现此网站推荐的一款产品曾被曝光虚标防晒指数。近些年国内涌现出多家第三方测评平台,通过对产品测试评级,在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购物决策的参考。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第三方消费品测评机构或个人鱼龙混杂,反而让消费者不知所措(6月4日《工人日报》)。

  由于网上购物看得见摸不着,网购者通常需要寻找客观信息作为是否购买的参考。销售者也抓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就采取各种方式让自己的商品获得更多好评,这些方式当中既包括凭借过硬商品质量和优质服务赢得的好评,也有通过不诚信方式雇佣水军刷出来的“好评”,有些商家采用商业贿赂的方式删除差评,有的甚至威胁网购者删除差评。

  购物网站上的评价信息因为层出不穷的造假现象,已无法取信消费者,让消费者尤其不愿意相信购物网站上的好评信息。虽然购物网站上的商品评价信息可信度普遍不高,但是消费者寻找客观信息作为购物参考的需求仍然存在,这就催生了第三方消费品测评网站。所谓第三方就是独立于消费者和销售者,这样的测评网站必须客观公正地评价商品的优缺点,这是第三方消费品测评网站取信消费者的基本立足点。

  然而在事实上,近些年国内涌现的第三方消费品测评机构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据悉,目前第三方消费品测评的测试方法并没有统一标准呈现鱼龙混杂的局面,例如不少自媒体、个人博主打着“测评”的旗号,仅根据产品使用感受进行比对、推荐,并没有专业的成分和质量检测过程。更有业内人士尖锐地指出,民间消费品测评机构通过自立标准,给商品做评级、认证或推荐,是最容易变现的模式。根据这些客观实际情况不难看出,第三方消费品测评机构之所以出现混乱局面,主要是某些机构将测评完全当作了赚钱门道,只要愿意给钱测评的结果就可以“私人订制”。

  当第三方消费品测评结果可以“私人订制”时,客观性、公正性则荡然无存,发表商品的正面积极评价其实就是变相的广告,测评机构很可能成了托儿,发布负面评价则会被认为是攻击竞争对手。即便测评机构自行发布商品的负面评价,如果做不到客观公正,也可能被商品的生产销售者破财消灾,有些机构甚至会以发布负面评价对某些商家进行敲诈勒索。第三方消费品测评机构应该成为执法监督力量的有益补充,相关立法机构应该尽快制定统一的准入门槛,要求从业者熟悉政策法规、具有专业性的知识,执法部门要对这些测评机构进行严格全面地监督。

  只有做到了客观公正的第三方消费品测评机构才有存在的必要,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测评机构不过是某些商家的托儿,是协助不良商家蒙骗消费者的帮凶,这样的第三方消费测评机构应该坚决铲除。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