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叫停互助献血 是创新献血 机制的良机
冯海宁
//www.workercn.cn2018-02-13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互助献血早已不是新鲜词。早在2009年前后,互助献血就在全国各地展开,在救助需血患者的同时,也催生了血头卖血等产业,受到外界争议。据悉,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北京已于2月10日叫停互助献血,而不少医院内部工作人员则对“血荒”感到担忧。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称,北京将增加血点布局,加强血液安全保障。

  坦率说,互助献血对于增加血液供给、缓解供血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也是《献血法》支持社会互助献血的原因。然而,立法初衷虽好,但互助献血在实践中却“变味”了,一方面是互助献血的血液合格率不高,如某地血站检测出的不合格血液中,68.2%的标本来自互助献血人群;另一方面,滋生了血头卖血的灰色利益链以及相关违法犯罪。

  所以,国家卫计委通知要求,除边远地区以外各地原则上不开展互助献血,并于2018年3月底前取消互助献血,以及北京叫停互助献血,都是十分必要的。如此,才能确保献血合格率,遏止违法犯罪活动。不过,叫停互助献血之后,一个现实问题是,今后如何保障血液供给、临床救治?对此,北京已有相关预案,将会采取多种有效应对措施。

  北京将积极设立新采血点,方便市民献血,有利于保障临床用血;加大团体献血招募力度,可增加献血人数和献血量;加强与其他省份采供血协作,可保障城市应急用血等。在叫停互助献血的同时,特殊情况还可做个别处理。此次叫停互助献血,也给了北京创新献血机制的契机,这些创新举措有利于保障长久用血安全。

  不过,能否完全消除“血荒”担忧,还需要我们继续观察。笔者以为,应该借助这次机会,尽可能推出更多创新措施。比如,业内专家指出,目前人工造血的科技已经基本成熟,政府部门的管理制度应该“跟上”。还有人建议,应立法明确规划、财政、人社、城管、教育、公安等部门在采血点的增加、建设、维护、专项资金保障等方面的职责。

  实际上,国外在保障献血方面也有很多好的做法可以借鉴。比如,马来西亚曾计划与有关方面开展合作,向无偿献血者提供打折卡,使献血者能在超市购物、餐馆就餐时享受优惠。这种计划无疑能促进献血。再比如,澳大利亚在献血教育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例如父母献血时会把孩子带上,让他们在一旁观看;大、中、小学都设有献血知识课程。

  笔者建议,有必要根据新形势、新变化、新需要,及时完善我国的《献血法》。既然叫停了互助献血,那么法律中的“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就需要作出修改,让法律和现实保持统一。既然人工造血技术基本成熟,法律就应当及时提供支持。既然国外有很多好的做法可以借鉴,我们的法律也应当及时吸收更好的“营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新献血机制没有止境。相关促进措施越多,血液安全越有保障。除了国家层面从宏观角度创新指导思想和保障措施外,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因季制宜创新地方献血机制。比如北京,由于外地患者较多,血液缺口就更加明显。在广州,最近天气降温后献血人数骤降一半,导致部分血型血液供应紧张,这就需要各地积极创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