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申遗成功,“金字招牌”不能变成“摇钱树”
李长安
//www.workercn.cn2017-07-11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之中,并不是这些珍贵遗产的“终点”,相反艰苦细致的保护工作才刚刚开始

  近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自然遗产“可可西里”和文化遗产“鼓浪屿”申遗成功。至此,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达到52项,成为目前世界上遗产地最多的国家。

  毫无疑问,申遗是一件繁复且又漫长的事情。以此次申遗的鼓浪屿和可可西里为例,早在2008年,鼓浪屿申遗工作就开始启动,到今年顺利入选跨时9年;而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启动则在2014年,到现在也经历了约3年时间。

  虽然两地申遗成功值得庆贺,但更重要的保护任务还在后头。换句话说,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之中,并不是这些珍贵遗产的“终点”,相反艰苦细致的保护工作才刚刚开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规定了一系列的保护责任和义务,如果遗产所在地政府不能保证在一定期限内采取必要措施有效保护该遗产的价值,使遗产地受到严重威胁和破坏,最终失去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那么该遗产项目将可能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

  事实上,这样被“警告”甚至被“摘牌”的先例并不少见。其中德国德累斯顿的易北河谷和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都因为保护不力而被取消了世界遗产的头衔;而举世闻名的世界水城威尼斯,也曾遭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警告。

  对于中国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再加上地方利益的冲突,如何合理有效地保护世遗项目,显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一大支柱。由于“景少人多”的矛盾突出,许多景点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而为了吸引客源,一些景点想出各种噱头招揽游客,世遗项目显然是一块揽客的“金字招牌”。因此特别要警惕一些地方可能将世遗项目当作“摇钱树”,导致破坏性开发。此外,由于游客数量过多,也会因为超过自然或文物的承载能力而造成永久破坏。

  早在2006年11月,中国文化部就公布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因保护和管理不善,致使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损害的世界文化遗产,由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警示名单》予以公布。”因此,申遗结束之后,必须严格按照联合国及我国有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好好地把这些属于人类共同的遗产保护起来。

  令人欣喜的是,此次申遗成功的可可西里和鼓浪屿所在地的政府均表示,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世界遗产,包括增加保护性资金投入、限制游客数量、加强宣传教育等等。可以相信,只要上下齐心,共同呵护,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将会越来越多,自然文化环境也将更加优美凝重。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