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校长女儿不择校具有超出教育的示范意义
戎国强
//www.workercn.cn2016-09-20来源: 钱江晚报
分享到:更多

  昨天现代快报上的一则择校新闻让人感慨良多。常州朝阳中学校长殷涛的举动,其意义超出了教育领域,对整个社会的走向,都具有引领价值,甚至对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的现代化,都不无启发意义。

  按照一般通行的认知,殷涛女儿品学兼优,完全具备进名校的条件;殷涛妻子在常州一所知名初中供职,该校有政策,教职工子女可以直接升入本校就读。但是,殷涛却让女儿进自己工作的朝阳中学就读,而朝阳中学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多数的学校,为众多家长避之不及,更不可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教育界人士的选择。于是殷涛就成了“网红”,成了另类。也有人认为他是作秀,是拿自己女儿的前途开玩笑。

  即使殷涛撰文剖白内心,“校长女儿都择校了,谁还相信教育公平”,估计还是很难改变人们的普遍认知,因为真诚践行教育公平远远不够普遍。在一些地方,在一些教育管理者那里,教育公平,资源均衡是一句空话。一边喊着漂亮的口号,号召别人不择校,一边给自己和关系户子女择校;上面规定不能办“重点学校”,就换个马甲,“实验学校”、“示范学校”等等。于是,说的不做,做的不说,就成了通行无阻的潜规则。“作秀”之说,安在殷涛头上是冤枉人,但不能不承认这是现实的一部分。

  报道说,殷涛任朝阳中学校长以来,在课程设置、课外阅读、社团活动等方面做了很多事情,让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得到家长的认可。从这里我们看到:“校长”在殷涛那里是一种责任、使命,而不是一个职位,一份差使。

  在很多人看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是学校的劣势,但殷涛则看到这些孩子的许多长处,“我看着他们,真觉得无一不美,无一不可爱。”对孩子的爱,已经溢于言表。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大爱,不是爱一个或几个孩子,而是爱所有孩子。殷涛的这句话,和他让女儿进朝阳中学的行为,让人联想起孟子的一句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怀着爱心,办好一所学校,爱所有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也享受到这份爱,对自己孩子的爱与对所有孩子的爱融为一体。古老的希望,在一位现代教育者的行动中复活、重生;一个普通的校长,有意无意中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如何在现代环境中得到延续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

  报道说,一些家长对殷涛说,我本来想择校的,看到你(女儿)在,我们也不走了。殷涛以他真诚的努力,把朝阳中学办成一所得到家长信任的学校,至少在学校和一部分家长之间,创造了一个阳光、健康的小气候,小环境。尤其可贵的是,这个小环境、小气候是可以复制,可以推广的;它不但为教育带来示范,带来希望,也为社会风尚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