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抢红包”是否淹没传统年味?
陈祖灏
//www.workercn.cn2016-02-14来源: 东方网
分享到:更多

  昨天,微信、支付宝、微博、百度等公司相继公布除夕夜红包整体数据,今年除夕共有超过4亿名网友参与了“抢红包”,红包收发总量超过百亿个。其中微信红包一度堵塞,支付宝“敬业福”一张难求在网上引发热议。(2月9日《北京青年报》)

  蓦然回首,仅仅除夕一天,全国参与各类型红包游戏比率,比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度增长。大到央视春晚互动,小到以家庭娱乐;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天真活泼的幼儿,男女老少齐上阵,你抡我夺不相让。有的微信群玩红包接龙,“你方发罢我登场”,不分昼夜抢得昏天黑地。更有甚者,洗漱、做饭、开车等红灯时都有人紧盯屏幕,生怕错过“抢红包”。

  在春节年味越来越淡的窘境下,“抢红包”无疑增添了节日气氛,让人感受充满浓浓科技范的新春年味。然而,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有不少网友惊呼,从某种程度来说,“抢红包”淹没传统的年味。因为:无论多么抢眼的“红包”,也难以换来亲人温馨的笑脸。趁着长假的尾巴,请放下手机,给父母妻儿一个微笑和拥抱,重新唱响亲情的春节主题歌。

  此话虽一面之辞,但并无一定道理。国人之所以造出“年”的民俗,就是因为,平时,人们日理万机忙工作、忙学习、忙发展,不知不觉会疏忽老家、老街、老娘、老感情,真情少了,物欲就会增多;沟通交流少了,情感就会有所疏离,久而久之,幸福感和坦荡自豪就会有所流逝,这显然不是健康而有意义的发展。显然,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不利。

  所以,才需要通过丰厚的年文化,滋养日益功利的心灵,日益浮躁的思维,通过全民性的跋山涉水的“回家过年”,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手握手的沟通,以及开怀畅饮,诉说衷肠,疏解情绪,缓解压力,清除物质崇拜中的情感阻塞,发展失衡,达成更多精神共通,情感幸福我们。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而应当自知之明。

  今天,“抢红包”竟然成了全民动作,将过多时间、精力、情绪都投入到数字化操作中、虚拟化程序中,为金钱而热闹、为金钱而过年,个人倒是得到了狂欢、欢乐,属于老人、亲人和朋友的宝贵时间却被剥夺了。相处成了轰轰烈烈的抢夺红包大战,让他们在寂寞冷清和孤独中过年,内心肯定不好受。“回家过年”成了地地道道的“抢红包过年”,回家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有老人才说,《我们只想你能陪我们说说话》:“手机联通了世界,但阻隔了亲情。”这应该是不少人的共同心声。

  在数字化、商业化、西方观念的冲击下,这些年,年味本就出现了淡化趋势,为了让传统文化得到时代传承,我们在注重数字化、信息化特色的同时,更要多留住传统文化的芳香、陈年醇厚的文化味,而不能只顾自己狂欢,冷落了老人和朋友;只顾自己时尚,而忘记了自己的文化传承责任,毕竟过年的终极意义,不是为了追逐红包的多寡,更在于精神和道德的升华:懂得感恩,注重沟通,净化灵魂,吐故纳新,盘点过去,面向未来。

  当然,针对庞大的用户基数,再大的红包,都会显得微小。但是好在人们除了和商家与机构抢之外,家人、同事、朋友、同学等各种层级的交际圈,都越来越认同这种交接与沟通的形式和方法,并各自玩出越来越多的新花样。这为互联网时代的春节,增添不少的亮色和热闹度。至于,“抢红包”是否淹没传统的年味?的确见仁见智,谁也无法结论。

  从“抢红包”发展趋势来看,犹如大江潮流势不可挡。红包带动商业模式的升级,并带动互联网特色向更广更深的维度迈进。这种由中国民俗与现代科技融合的中国式的商业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留下鲜明的中国印记,说它是中国人为互联网文化的馈赠,当不为过。我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促使“抢红包”健康发展!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