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易艳刚:警惕“注水数据”误了决策
//www.workercn.cn2015-12-11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数据造假,是领导干部不能碰的“政绩海洛因”。“注水数据”不仅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还会给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埋雷”

  新华社记者在东北地区调研发现,地方经济数据注水现象可谓触目惊心。比如,近年来东北地区投资规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黑龙江当地官员证实,有些投资数据至少有20%的水分,每年仅自行挤掉的水分就高达数百亿元;2014年,审计署对辽宁某地审计发现,当地公布的财政收入比实际财政收入高16倍……

  出现地方经济数据与国家总体数据“掐架”的现象,与基础资料不全、数据来源多样、统计口径不一等因素有一定关系。但是,一些地方常年出现大范围、多频次的经济数据失真问题,显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地方官员通过各种手段伪造、美化经济数据,这与扭曲的政绩观和“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潜规则关系密切。

  经济数据造假直接影响政府决策,其危害是根源性的、全局性的。一些地方不仅GDP增速、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数据注水,棚户区改造、城乡居民收入等数据也随意篡改,直接影响民众利益。虚假数据与百姓感受大相径庭,在虚假数据基础上制定的政策自然难得人心。如果类似现象在全国蔓延,极有可能误导中央决策。

  数据造假,是领导干部不能碰的“政绩海洛因”。一方面,很多经济数据彼此关联,一处注水,处处都得配合才能不穿帮,其结果是经济数据全面失真;另一方面,一任官员为政绩对经济数据动了手脚,其继任者即使发现有猫腻,也只能继续将气球吹得更大,否则会因为经济数据下滑而被认为是领导能力有问题。

  一些地方领导对经济数据造假的危害心知肚明,却揣着明白装糊涂,仍然“层层分解指标,人人摊派任务”,关键在于数据造假有利可图——造假既能完成上级考核任务,又能为个人升迁铺路,只要任期内不出事,就可以把问题留给后人。

  新华社记者还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因经济数据造假被巡视组通报批评后,竟有地方领导干部认为数据造假是“替公家办事”,认为把经济数据打扮得漂亮一些“是维护地方形象”。可实际上,“注水数据”不仅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还会给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埋雷”。如今东北地区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一些基层官员就感慨“如果不是当初吹得高,现在也不会掉这么厉害”,其中深意值得琢磨。

  过去人们谈及腐败,很容易将它与贪污受贿、吃拿卡要画等号,其实数据造假也是一种腐败。国家统计局早就提出,要将弄虚作假作为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来治理。但在实际工作中,数据注水通常只被当成作风不实来处理,很少听说哪位官员因数据造假而丢官,这种默纵也是“注水数据”乱象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马建堂曾强调,“统计数据要经得起市场和历史的检验”。如今,一些地区虚报经济数据的恶果已经开始显现,这给全国各级政府都敲响了警钟。从短期来看,要通过巡视、自查自纠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挤掉水分;从长期来看,要进一步严格统计立法,完善统计问责机制,从源头防止“数据注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