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陆文江:打破垄断才能扫清“驾考腐败” 
//www.workercn.cn2015-04-15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更多

  垄断为驾考腐败提供了土壤,而监管模式弊端又加剧了垄断现象,要打破这一怪圈,就需要深化驾考改革,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延伸,从信息封闭走向公开透明。

  驾校驾考问题再次进入舆论视野。据新华社报道,今年年初以来,不少地方的驾校报价均有一定涨幅,部分城市2015年的学车价格突破一万元;另一面则是一些地方屡屡上演“驾考腐败”,考官违规收受的“驾考红包”竟达到千万元之巨。比如,近日二审宣判的广东湛江驾考腐败“窝案”。当地车管所的39名驾考考官收受红包,被查后合计上缴“红包”2100多万元,每科考试都有公开的“红包行情”:桩考100元、路考300元……

  公众对驾校涨价、驾考腐败诟病已久,特别是后者。梳理多起案件不难发现,在驾考腐败案件中,由于背后往往站着驾校,考官多半只是充当了中间人角色。据调查,收受红包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驾校直接向学员抬高报价或收取额外费用;二是教练直接向学员收取,考完试就把钱放在考官车内等。从学员到驾校再到车管所,串起了一个驾考腐败链条。

  其实,无论任性涨价还是滋生腐败,很大程度上都缘于驾校的垄断地位。截至2014年末,我国机动车驾驶人已突破3亿人,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踏进汽车生活的门槛。而相比之下,近年来各地严控驾校数量,学车排队现象加剧,需求缺口始终很大。一些驾校有恃无恐,频现加价风波。

  更严重的,则是不良管理模式放大了垄断的负效应。在一些地方,驾校垄断了安排学员到车管所参加考试的权力,车管所则把考试名额分配到驾校,这种模式使驾校有足够底气“提价不提质”。在行政审批下,对驾校管理往往重牌照发放轻事后监管,由此滋生腐败空间。企业的培训费用涨价任性,一些相关部门人员也从中渔利,把审批、监管、审核等权力变成了寻租筹码,久而久之,形成风气。

  垄断为驾考腐败提供了土壤,而监管模式弊端又加剧了垄断现象,要打破这一怪圈,就需要深化驾考改革,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延伸,从信息封闭走向公开透明,才能减少驾校的垄断空间,切断权力寻租的渠道。目前,驾校毛利率普遍超过50%,学费虚高,公众对此很有意见。这里边,到底有多少腐败成本和违规水分,亟须进行整治和规范。

  当然,打破垄断,也得靠市场自身的力量。目前,四川、广东深圳等地打破了驾校对驾考的专营权,开始试点学员自主预约考试。一些消费者也呼吁,逐步兼顾居民的“自学自考”需求。从长远看,只有驾培市场发育成熟,社会化服务日益多元化,驾校任性、权力寻租的问题才会得到彻底解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