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李晓鹏:即使我们一无所有 依然可以安然回家
李晓鹏
//www.workercn.cn2015-02-10来源: 钱江晚报
分享到:更多

  家是中国人的价值所在。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家庭是温馨的港湾,是远方游子心中最柔软的梦想。在外打拼,不管受多少苦,有多少累,只要想到家,想到父母妻儿,都会觉得心头一暖,都会觉得自己努力奋斗是有意义的。因此,每到春节,“过年回家”就成了一句魔法咒语,让游子们带着虔诚和热情,以及大包小包的礼品,奔回到老家。

  然而有的人却选择不回家。重庆警方最近在给一位讨薪男子办临时身份证时,发现他是个“黑户”,因为15年没有回家,户口早已被注销。警方再一问,原因令人啼笑皆非,原来他觉得自己混得差,怕给父母家人丢脸,于是在这个山城一呆就是15个春节,直到进入警方的视野,才使得他重新“回到人间”。

  15年音讯全无,家人认为他“死了”,当父子相认的一刹那,亲情代替了一切,所有的拘谨和恐归都化为乌有,双方抱头痛哭。这15年来,他错过很多:奶奶一直到逝世,都在念叨这位失踪的孙子;父亲来重庆找过多次,每次都一无所获,花光路费才回去;每到春节吃年夜饭,别人家都是笑着,他们家是哭着;因过于思念孩子,母亲哭泣过度,双眼不能视物。而他则辗转于重庆的饭店、工程队、商店打工,看着别人家的15个春节,慢慢从少年变成中年。

  这是让我们觉得心头一痛的一种极端个案,却揭示了我们心中潜藏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在春节这个以“家”为主题的节日中,显得如此突出而凝重,以至于“春节恐归”成为都市白领们的一种普遍情愫,轻柔顽固,挥之不去。

  恐归的原因有很多,“混得不好”是最理直气壮又最伤人肺腑的一个理由。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代年轻人走出山村、走出边城,来到大城市,读书、工作、创业,回望贫瘠的乡村和落后的城镇,成功便成他们唯一的选择。他们离开时,几乎每个人心里都装着“混不好我就不回来了!”的豪言壮语,颇有壮士一去的慷慨。

  追求成功当然没有错,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成功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努力的方向、社会的机遇,还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即使如此,什么是成功,也是很难说清的一种观念,我们在接受成功学的心灵鸡汤浇灌时,却忽略了这些,以至于在鸡汤里,成功变得很简单,似乎唾手可得。然而一旦遇到坚硬的现实,鸡汤终究只是汤,泼不开现实厚厚的外壳。到最后,年轻人只知道成功学,却不知道失败学,既不能认真面对失败,更不会从失败中获取力量,尤其是不能用失败的姿态面对家人。

  其实,对于家人来说,成功是重要的,但没有也不应该重要到成为一种负担。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回家是一次放空自我的回归,是重整旗鼓的休整,是久别后的团圆,充满其中的,更多是一种亲情,混得好不好,并不是头等大事。那种“混得不好,没脸回家”的心魔,应当被破除。

  风筝飞得再高,家就是那根细细的红线。不管是创业成功成为老板,还是业绩卓著成为高管,亦或是平凡的打工者,回到家乡,都会被抛掉这些外在虚荣,成为爸爸妈妈的乖儿女,邻居眼中的丫头小子,称呼他们的,不再是老板、领导或者Rachel、Micheal,而是狗蛋、猫蛋或者大毛、二毛。这时,家人并不在意你是Rachel还是Micheal,他们在意的,是你守在身边。

  是有很多人在春节不能回家,他们因为工作的原因,而不得不坚守岗位。但并不包括可以回家但却不愿意回家的人。能回家的就抓紧时间买票回家吧!长大成人,离家打拼,还能有多少时间能够和父母家人呆在一起?细细数数,真的不多。过于纠结于成功与否,却忽视了成功的目的是什么。让家人幸福快乐,才是真正的成功。有什么比远方的游子,拎着行李回到家中,轻轻喊一声:“妈,我回来了!”能够令他们幸福满怀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