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戴先任:寺庙"功德箱"里的钱进了谁的腰包?
戴先任
//www.workercn.cn2014-12-19来源: 东方网
分享到:更多

  据新华社报道当你在一些寺庙场所向功德箱内投钱的时候,你知道这些钱最后都去哪儿了吗?你是否能接受,很多“功德箱”,其实是旅游景区甚至上市公司攫取利润的工具(12月18日《新京报》)

  善男信女的香火钱本以为是做了善事,却不知道这些钱入了旅游景区甚至上市公司的私囊,不少寺庙里,“功德箱”里十个有七到八个都属于景区所有,“功德箱”不过是景区欺瞒游客和善男信女的幌子,其目的还是“借佛敛财”。

  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宗教事务条例》中规定,非宗教团体、非宗教活动场所不得组织、举行宗教活动,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献。景区却公然将黑手伸向了寺庙的“功德箱”,佛家清净之地变得乌烟瘴气,景区的贪欲玷污了寺庙的清白。

  闹得沸沸扬扬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向郑州市中级法院提起诉讼,状告登封市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下称嵩管委)违约,要求后者支付近5000万元的门票分成款,以及延迟支付违约金200多万元的事件,就让人看到在市场经济时代,寺庙与景区间存在的利益瓜葛。

  景区及上市公司将寺庙作为自己敛财的工具,早就完全忽略甚至践踏了寺庙的宗教性质,不仅只欺骗了游客与善男信女,让人们误以为是给寺庙捐款,在这种行为中,也损害了寺庙作为宗教场所的声誉。寺庙里随处可见的“功德箱”,有的还设置一些收费项目,如“摸石鱼”和“撞钟”等等,这些做法都极大地损害了寺庙的声誉,让本“法相庄严”的寺庙沾染上了铜臭味。这些随处可见的收费项目,也会让游客误以为是寺庙僧侣们所为,进而对寺庙产生不良印象,不仅不利于营造寺庙与信徒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反倒让人们对寺庙充满怀疑。

  对僧人们的怀疑,对寺庙沾染上铜臭味的认识,不仅影响了人们对宗教的认识,进而也会影响一些社会认知,比如就会有人感慨,和尚都变得这么世俗,显然世风日下了等等,由此传递给社会负能量。而且私设“功德箱”事件本身,就是景区对游客的一种不择手段“打劫”的证明,这同时是一种对于门票经济依赖的滥觞和不良商家不通过正当手段敛财的奸商做法。

  据最新消息,记者在潭柘寺发现,在媒体曝光后,由景区设立的“功德箱”已全部撤走(12月18日《法制晚报》)。景区在潭柘寺私设的“功德箱”搬走了,又还有多少寺庙里的私设“功德箱”在继续收费,欺骗游客呢?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敢于借佛祖敛财的做法,应该怎样才能阻遏住景区不择手段敛财的欲望?

  显然相关部门还是应该加大对这种不法欺骗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市场,打击不法行为。要知道,撤掉私设的“功德箱”,不仅只是还寺庙佛家清净之地那么简单,更是增强社会群体间的信任,传递社会正能量,让社会少一些伪善与欺诈,事关社会诚信建设的大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