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朱昌俊:为何要把校长阅兵“当回事”
//www.workercn.cn2014-09-23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9月21日,安徽两所高校的领导分别乘坐“阅兵车”检阅军训新生的图片,经网友曝光之后被质疑“官瘾大”。对此,涉事的安徽新华学院回应,在相关报道中,该校大学生记者采写时用词有误。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方面则告诉记者,校领导是以指挥官身份检阅新生的,此举谨遵相关规章,每年都会搞,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任何其他意味,“网友们太当回事了”。(9月22日《南方都市报》)

  细究起来,此事得以放大,与今年围绕着军训的种种新闻受到关注应不无关系。事实上,有过军训经历的人对于类似形式的“检阅”应该都不会陌生。校方称之为很正常的事,乃至斥责“网友们太当回事”,或正源于此。但即便抛开豪华“阅兵车”的眼球效应不谈,网友对于此事的反应与争议,真的是“太当回事了”吗?

  暂且不论在相关制度中,对于“阅兵”有着较为严苛的规定,其所对应的是特定的场合与人群,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显然与此构成身份冲突。当校长立于车上,朝着学生挥手致意,享受者全场的注目礼与“首长好”的呼声,不管是否是其本意,其所营造出的权力快感无疑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新生而言,这或是军训当中固化的“完成仪式”,但对于校长而言,则意味着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权力仪式。

  首先,“乘车阅兵”较之步行检阅,其所带来的权力气场是截然不同的,至少与师生之间应该所具有的关系具有更大的违和感;其次,这种权力仪式还能够激发潜在的权力欲膨胀。比如一个细节是,该校往年“阅兵”所用的车为吉普车,现在改用更为豪华的奥迪,这之中显然就存在一个“权力存在感”被强化的过程。尽管校方称车辆为军训单位安排,但这种安排未尝不是对某种权力心态的契合与逢迎,只是彼此心照不宣罢了。以此而言,开展这样的“阅兵”对权力谦抑并非好事。

  站在学生角度,如是营造的仪式感更是一堂现实的权力课,服从观念、权力观念在参与中不自觉地被强化。由之塑造出的服从文化与权力秩序,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新生而言,至少不是一堂好的权力课与公民课。

  此现象,很自然让人联想到校长的“官瘾大”,继而追溯到大学的行政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至少此次涉事的两所学校都属于民办高校,“行政化”的苛责并不恰当。然而,事件得以发生,同样可以被解释:因为民办高校,它们受到的权力直接干预可能相对较少,但也正因为这样,它们或拥有更多的空间甚至“自主权”去模仿与制造诸如“阅兵”的权力仪式。

  理论上,人们对于不直接受到权力约束的民办高校本来应该有更大的期待。如更为开明的办学理念,更为自由的学风,更稀薄的行政风气。但显然,发生在民办高校的“阅兵”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固有的想象或说是偏见。这也再次提醒,高校去行政化,它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或许还不是成建制的行政框架,而是无处不在的权力化思维。

  就此,可以回答,对于“校长阅兵”的关注并非是一种小题大做的“太当回事”。因为,在一个个体意志正在复苏的社会,任何的权力做派都难免受到质疑,我们也更加深知一个校长展示怎样的“权力气场”,本身就是学校治理生态的一种反馈;而被塑造的权力仪式又会反过来形塑学校的治理体系,并内化到学校与师生的关系构建当中去。

  正因为受熏于无处不在的权力思维,校长才能“毫无违和”地站上阅兵车;并很自然地把外界的争议视为“太当回事”。如果说军训有其必要一面,那么,什么样的军训才可以被接受,则应该是需要被讨论的。至少,它应该尽量减少向学生塑造不必要的权力服从哲学,至少它不应该成为权力者的秀场。

  或许,在军训受到争议,乃至类似事件并不鲜见的当下,对于“校长阅兵”的个案较真,会给人上纲上线的意味,但此中所反映出的,权力观念对于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浸淫之严重与深刻,却毫不夸张,不得不被反思。而对之“当回事”,才有被改变的可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