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张全林:暗访治理不宜常态化
//www.workercn.cn2014-05-20来源: 大河网
分享到:更多

  眉山市丹棱县建立40人的暗访监督人员库,作为“挑刺工”开展暗访监督活动。他们分别是纪检监察、发改、财政、审计、记者等方面的专业人员,还有特邀监察员和普通群众代表。(2014年05月19日华西都市报)

  从报道看,秘密“挑刺工”采取暗访监督作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能否作为长久之计,很值得反思。就身份而言,难以产生陌生效应。如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这样的干部,在一个全县只有16万多人口的县城活动,走到哪个部门不是熟面孔?就算不知道他的“挑刺工”身份,还能怠慢得了。尽管假扮“迁户口”的,怕也瞒不过被暗访者的眼睛,“民警貌似认出”自然在情理之中。丹棱推行“挑刺工”制度后,便有人提出异议,“挑刺工”和部门工作人员之间,很多人都相互熟悉,这场力争吹散“作风雾霾”的暗访挑刺行动,是不是一场秀。这种担忧并非是多余的。

  内行查内行,更难发挥“秘密”效应。丹棱县纪委在谋划这项工作时,考虑的比较细致。专业人员主要暗访类别是行政审批,特邀两类代表主要暗访类别是公共服务。 “行政审批须专业人员去,否则,不仅很难挑出刺,还容易被工作人员忽悠和蒙混过关。”尽管如此,要想再现群众办事时的真实情景,怕是也难。手握行政审批权的政府职能部门,就是发改、财政、审计这些部门,让这些部门的“挑刺工”去暗访这些部门,无论怎样实行暗访人员、暗访小组、暗访对象“三抽签”制度,也抽不出这个熟人圈子,最终会是一个什么效果,不需要过高智商也能判断。

  “挑刺工”搞暗访,岗位工作谁去做。受命暗访监督的“挑刺工”,显然不是职业“挑刺工”,除了纪检监察部门的人员工作对口外,其他都有各自的本职岗位工作。如果挑刺“风暴”持续刮下去,成为一场持久战,那么,他们的岗位工作由谁来做。如果岗位工作停摆不为,而去做“挑刺工”,一旦被挑刺时怎样摆平?长此以往, “吹散的作风雾霾”飘回来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热衷于暗访并非上上之策,总让人联想到封建政治,感到未跳出人治思维的羁绊。暗访不是微服私访,很难真正暗下来不暴露身份。正因为“暗”,才有过多的人为操作,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其公平性、公正性难以自证。明人不做暗事,行使监督之职还是化暗为明好。

  治理“作风雾霾”,根本上要靠建立健全监督体制机制。海南“三年改不了名”事件、陕西“结婚登记久等导致尴尬失禁”经媒体曝光后,很快受到处理。可见监督是不可或缺的。没有监督的自觉是不能持久的。完善监督体制机制,是治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关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现场监督平台,把监督置放在窗口前沿,使“心不在焉”的偷懒行为能够及时发现并得到制止。畅通举报、投诉渠道,让群众监督真正成为改进作风的高能推进器,才是治本之策。

  日前,国务院发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明确提出,对工作人员的考核,应当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和评价。要让工作人员真正与改进作风,最好的办法是在顶层制度设计上予以保证。把工作人员升贬进退的话语权交给群众,群众才能真正当一把主人;把工作人员的饭碗放在群众的脚面上,群众才能真正成为负责的对象。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