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巴桂茹:“挑刺工”的扮演者本该是广大群众
//www.workercn.cn2014-05-20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四川丹棱县秘密聘请了40名“挑刺工”到全县各地各部门开展暗访监督活动。40名“挑刺工”来自纪检、发改、财政、审计、记者等专业人员,以及特邀监察员代表和普通群众代表。这40人的身份,全县只有纠风办两人知道,且他们互相也不知道谁是自己的“队友”。(5月19日中国网)

  不可否认,丹棱县秘密聘请“挑刺工”暗访,对整顿工作纪律、转变干部作风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为了暗访工作的“严密”,当地纪委也着实花了很多心思,费了不少脑筋。比如,为了不暴露身份,精心挑选“挑刺人选”,和互不知情的“挑刺工”“单线”联系。为了不让相关部门有所防备,实行暗访人员、暗访对象“抽签”制度,让“挑刺工”乔装改扮“模拟”办事,对“演技”不高、脸孔已熟、容易“露馅”的“挑刺工”进行动态调整等等。

  可是,看来看去,“挑刺工”的称谓虽然新鲜,措施也算严密,实质上,却不过是纪委聘请部分工作人员和群众代表对机关作风进行暗访监督而已,情形与过去常见的“行风监督员”非常类似,除了有些宣传上的“噱头”,实在没啥本质上的突破。并且,虽说花了大量功夫来完善这项工作,还是不免令人生疑,“挑刺工”名单的秘密能保持多久?假若两名“挑刺工”同时到纠风办汇报,碰面怎么办,是不是也得调整?这种保密级别到底有没有必要?“挑刺工”大部分为党政机关内部人员,屡屡曝光“兄弟单位”劣迹,如何化解他们个人所面临的压力?长期没有报酬,怎样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种依靠40名兼职人员暗访全县各单位作风的制度,在繁忙的日常工作和复杂的官场生态下,究竟能走多远呢?

  笔者认为,转变干部作风,务实管用远比求新求变更难得。40名“挑刺工”很新鲜,但人人都是“挑刺工”才正常。毛泽东在和黄炎培讨论共产党执政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时留下经典名言:“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群众手机都能录音录像的当下,与其大费周章的“保密”、“扮演”、“调换”,不如直接面向社会,让所有群众熟知纠风办监督举报电话,把广大群众都变成政府工作的“挑刺工”。如此,不仅免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繁琐工作,也更容易形成长效机制,使干部作风得到彻底转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