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杨兴东:“贫县豪楼”佐证扶贫机制亟待变革
//www.workercn.cn2013-12-26来源: 郑州晚报
分享到:更多

    黑龙江省海伦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著名的“大豆之乡”。近几年,这个市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继去年成功戴上“贫困帽子”,今年又搬进竣工不久的“豪华衙门”。这种“穷”“奢”通吃、自相矛盾的做法,不仅造成不良社会观感,也引起当地干部群众质疑。

    “穷县豪楼”,反差之大折射现有贫困地区扶助机制亟待变革。始于1986年的贫困县政策,走到今天陷入只增不减的尴尬境地。1986年国家共划定了258个贫困县,而现在贫困县数量已攀升至592个。各地争当贫困县,俨然成为一股别样的“风景”。当然,个个争当贫困县,并不是因为人人喜欢贫穷。在贫困县这顶帽子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实惠利益。对于黑龙江省海伦市而言,贫困县的帽子可以发挥巨大作用,比如一些产业项目和公益项目的专项资金扶持,以及丰厚的财政转移支付。

    但由于这些扶助资金的流通情况未有进入一个公开的监督渠道,这就使得“贫困县”这顶帽子很容易“跑偏”。“跑偏”表现之一是,“贫困县”却能盖起豪华办公楼;表现之二是,明明经济指标已经算不上贫困县,却舍不得摘。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均会令人对当地“贫困县”的名头产生“名不符实”的联想,而更加关键的是,由“贫困县”名头得来的财政资金,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贫困县”不“贫”,那便意味着其他发达地区承担的财政支援义务,并没有起到某种补偿性公平作用,反而是一场可笑的骗局。

    综合相关报道,黑龙江省海伦市,显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贫困县。之所以能够评上,盖因新闻中某干部所言——“过硬的关系和超常的努力”。当然,这也是当前贫困县评选所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目前而言,贫困县评选机制透明性不足,关于如何评选、怎样评选等具体细节,不但普通百姓无从得知,一些基层干部也无从知晓。而这种自上而下的信息不对等,显然给一些人提供了掮客空间。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便是此类现象的反面缩影,真正评不上“贫困县”的“太贫县”是因为太穷了,无力出资。

    因而,尽管海伦市的这幢办公大楼,当地政府声称其经费来源依靠所谓的“以土地换大楼”,但由于多数基层民众没有直接感受到扶贫资金的妙用,从而很难相信当地政府所谓的“以土地换大楼”方案。而这种不信任背后,也正折射出现有贫困县扶助机制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进入发展新时代的中国,贫困范围早已不再以一个县一个县的形式大规模存在。就贫困地区的现状而言,主要困难在于连片贫困农村、连片贫困山区的扶助工作。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转变思路,从制度层面扭转扶贫工作的现状,拿出勇气终结“贫困县”评选机制,变支援贫困县为支援具体的扶贫项目、具体的贫困村乃至具体的贫困人群,以细化而具体的扶贫政策,压缩利益寻租者的寻租空间。而更重要的是,对扶贫工作资金的拨付与使用,也应当纳入一个公开机制,使民众能够通过一个透明而公开的监督平台,直接观察到扶贫工作所带来的实惠,从而有效发挥监督作用,预防类似“贫困县”名头所存在的“跑偏”风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