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离婚”博眼球,摆拍混淆视听怎么破?-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网评

来论·工事工评

“演离婚”博眼球,摆拍混淆视听怎么破?

堂吉伟德
2020-09-08 07:28:52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一段标题为“夫妻刚办完离婚手续走出民政局,妻子晕倒丈夫冷眼离开”的短视频在网上传播,很多人表示视频中“丈夫”的做法太让人寒心。随后,广东茂名有关部门公布了事件发生地另一个角度的监控画面,证明这段视频实际上为摆拍。

  从新闻要素来说,越是反常和出格的做法,越容易激起围观者的同理心,引发“舆情效应”。一方面,婚姻是一个大众话题,在人们的婚姻观已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任何让人寒心的做法,都会形成极坏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这种表演式的摆拍是一种虚假的构造,违背了事实本身,容易形成价值误导和误判。比如有的青年男女本就对婚姻有所恐惧,看了上述视频,或许会更加心存戒备。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这几乎成了一些自媒体的常用手法。这种造谣式的做法,之所以未被及时干预和有效管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发布虚假信息所承担的责任,与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息息相关,相关评判标准中主要侧重于显性影响,比如侵犯他人肖像权、危及社会稳定等直接后果,但对于个体和群体价值观的影响,社会风气的败坏等“隐性风险”,则缺乏明显的标准,也难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正是如此,才使得大量类似的“寒心表演”“场景假设”在网络上大行其道。面对不存在的“演离婚”摆拍,观看者大都无法区别其真假,这种泛滥的同理与认同若被不断加强、固化,其造成的危害比事实本身更可怕。一个虚假的“寒心”极有可能造成普遍化的“心悸”,信任危机则可能上升为社会危机。

  虚假表演背离了事实,也埋下了巨大而不确定的风险。对此类行为的干预,不能有了“危害的后果”才开始启动,而应从“可能造成什么后果”的角度,提前介入并设立相应的约束和矫正机制,甫一开始就分清事实而避免造成混淆。没有了事实误导,也就不会产生情绪和价值上的误判。

  比如,要明确事实避免混淆。如果视频是根据剧本进行的摆拍,就应在片中画面提示此为“摆拍”,告知受众故事真伪,满足最基本的知情权。同时,相关部门对此类行为可能造成的道德风险和社会危害,应从法律、道德两个层面去研判和评估,在明确行业标准和平台责任的基础上,尽快填补监管空白,建立从事前事中到事后的全口径式的监管体系,真正提高监管的效能和风险防控的实用性。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