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网友来论

变化

王会敏
2019-07-23 13:43:50  来源:中工网—《劳动午报》

  翻开远去的时光,留下的照片泛黄,留下的故事回味悠长,留下的记忆让人难忘。

  这个故事还得追溯到爷爷那个年代,那时候因为路不好,走一趟亲戚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钱,当时的日子过得紧巴,一年难得了解到对方丁点儿音讯,还记得在东北工作的二爷,第一次给爷爷打的电报,用寥寥数语传递着信息说想念他了,如果有机会希望爷爷去一趟。因为经济的束缚,爷爷也未能如愿,他跑到学校找村里的教书先生,写了好多芝麻点儿的事,若不是教书先生强行停写,真不知道要用多少张信纸才能表达完他的感情。等信写好,爷爷怕信丢失,赶着马车跑到十多里外的邮局,邮寄了封挂号信。因为心系彼此,那种情无论多久都是暖的。每当爷爷回忆这些往事,他的眼角储满了泪水。

  轮到爸爸这个年代,为了养活一家老小,考不上学的壮丁都出去打工做生意,凭着一股韧劲儿,在外面混出了一片小天地,有的干起了包工头,还有的当起了小老板。腰里挂BP机的人越来越多,手里拿大哥大的大有人在。还记得学校让交学费,我跑到小卖部给爸爸打了个传呼,几秒钟不到,爸爸就回过来电话,几天后,一张汇款单就到了。大队的喇叭里传来通知我取汇款单的声音,那时,我真心体会到电话的方便。

  变化如同春风似的迎面扑来,还记得刚流行QQ时,我便用网络与外地的老师做交流,通过聊天,谈思想、谈见解,也得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些帮助。有次公开课,热忱的网友为我提供了课件帮我解决了突发事件,若不是她的热情帮助,那次公开课也不会上得有声有色。

  现在的孩子赶上的时代更好,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一部手机在手,不带现金,只用微信扫一扫就能轻松搞定。如果独步在街头无聊,打开视频与朋友面对面交流都可以轻松实现。除了这些,还有深山里的孩子享受城市里的老师远程教学……足不出户,就能让你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若不是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若不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谁能掌控这么多优质资源?再看看家里的小外甥女,遇到不会的数学题,通过作业帮和学习软件,几秒钟就能轻松搞定,家长不用因为要找一个资料,去图书馆耗费很长时间,也不用因为教不了孩子犯愁。我庆幸在当下感受到社会的巨变,是新时代的春风,让我们享受了更多便利,是改革的浪潮,将我们的幸福指数变高。

  发展的脚步匆匆地漫过大街小巷,作为八零后,我愿意用手中的笔,记录一段情,描绘一段事。愿祖国与日月同辉,越来越好!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真正让快递小哥望得见未来

    今后,给你送快递的快递小哥很可能会具有正高级职称。这不是笑话而是实话。日前,苏州22名“快递小哥”获评“快递业高级工程师”职称。

  • 中工时评:一律不搞脱贫摘帽庆祝活动:好!

    近日,国务院扶贫办发文要求进一步落实贫困县约束机制,明确要求在脱贫攻坚期内,所有贫困县(含已脱贫摘帽县)必须保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贫困县摘帽后,必须坚持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一律不搞摘帽庆祝活动,一律不拍摄摘帽专题片。

  • 中工时评:请为青年医生减减负

    为年轻医生减负,并不意味着公众所获得的诊疗服务就会变差。如果医疗资源供给多元化、丰富化,那么年轻医生的工作环境、工作压力也会得以改善,群众的看病体验感也会提升。而这,就需要加大医疗资源投入,这样的投入包括了硬件和软件,如果只是医院大楼盖起来,医生、护士的编制却未增加,那么即便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依然不能祛除年轻医生的黑眼圈。

  • 中工时评:不是每一片老厂房都能变身艺术区

    广州红专厂局部拆除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红专厂所属厂房原为广州罐头厂的厂房,该罐头厂是“一五”期间广东省重点建设的大型企业之一。目前,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已经对外表示,局部拆除区域不涉及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

人物

  • 铁路初心(四):奔跑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催人奋进。

  • 皓首穷经为求真

    九旬老人金常政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编审、原副总编辑。他亲历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问世过程,参与编纂和从国外引进数十部百科全书。他还撰写数百篇论文,出版《百科全书学》等7部专著,为中国百科全书编纂学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 从任达华被刺案反思公共安全

    十几天前,百度CEO李彦宏在公开会议上被泼了一瓶矿泉水,舆论哗然。当时就有人说,这次泼的是水,下次会是什么?下次会是谁?不料一语成谶。

  • 于瑾: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杰出代表

    52年的生命里,28年站立在三尺讲台,于瑾把一半的人生岁月都奉献给了教书育人的事业。当她的话语回荡在教室里,身影行走在校园里,熟悉她的师生们或许并不觉得有多么特别,直到她遽然离世,人们才突然明白,他们就这样永远失去了一名值得爱戴的师者。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