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从“孩子研究苏轼”说开去……
一刀
//www.workercn.cn2017-10-17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诗词,推及其朋友圈、影响力、品牌价值等等,还写出了五篇研究报告。这条新闻赢得许多人点赞,并由此引出关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评论。

  不过,远水不解近渴,设问:如果现在推广类似的活动,会有多少学校同意?有多少孩子参加?有多少家长支持?答案显然不乐观。为什么?且不说其他条件,仅眼下应对考试、升学率就够学校、孩子和家长们纠结的了,何来精力研究苏轼?

  的确,清华附小的做法是一个有意义的实验,体现了启发式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启发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严酷,在社会教育理念和现行教育体制没有深刻变革,大多数学校、孩子和家长还不可能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的背景下,与其“研究苏轼”而不可得,莫如设法尽可能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探讨因材施教更现实些。

  孩子的天资有差异,兴趣爱好更不同,不能苛求孩子学习“齐步走”,也不能勉强孩子学习他(她)不感兴趣的东西——孩子厌学常常由此而来。揠苗助长只能使本来可能长大(或许并不强壮)的小苗夭折。而及早发现并积极支持孩子天性中的兴趣爱好,却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可能使天资不大聪慧的孩子脱颖而出,成为某一专业的人才。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可惜被许多教师、家长忽视了。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为什么非要涂上同样的色彩呢?至于基本知识的学习,只要孩子没有十分落后,就可以了,大可不必要求每个孩子都“跑在第一梯队”。应该告诉孩子,也告诉家长,只要努力了,就是成功。

  由“孩子研究苏轼”扯到因材施教,是否不搭调、泼冷水?反正是实话。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